不久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開展了2020年度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評選,并發布了獲獎名單。據了解,此次獲獎項目均為取得綠色建筑標識且竣工驗收一年以上的工程項目,獲獎條件也多是聚焦在建筑的安全耐久、資源節約、環境宜居等方面的技術突破上。
當下,大力發展綠色
節能建筑,已成為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測算,2018年全球建筑業建造和建筑運行相關的終端用能占全球能耗的35%,其中建筑建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終端用能占全球能耗的6%,建筑運行占全球能耗的30%。
就我國來看,根據清華大學
建筑節能研究中心的統計,2018年我國建筑建造和建筑運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2%,其中建筑運行占比為20%。建筑成為耗能大戶,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提升建筑的能效水平、降低建筑的能源使用強度,是當下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豐收的有效途徑。
農宅改造的潛力
早在1986年,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就出臺了《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明確通過增加墻體保溫性能達到節能30%的要求。隨后,2014年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首次指出要將綠色建筑發展列為新型城鎮化的主要指標,并提出到2020年我國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50%。
2017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能源局聯合發布的《推進北方采暖地區城鎮清潔供暖的指導意見》中更是明確,要大力提高熱用戶端能效,推進建筑節能,在有條件的地區推行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加快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優先改造采取清潔供暖方式的既有建筑。
其實近十幾年來,我國在建筑節能方面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北方城鎮節能建筑占比已經超過50%。2001~2018年,北方城鎮建筑供暖面積從50億平方米增長到147億平方米,供暖面積增加了近2倍,而平均單位面積供暖能耗從2001年的23千克標準煤/平方米,降低到2018年的14.4千克標準煤/平方米,降幅明顯。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表示:“能耗強度降低主要源于建筑保溫水平和高效熱源占比的提高,以及運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但是,我國的節能建筑改造更多是在城鎮展開的,而在北方農村地區,約有80%的民用建筑沒有采取節能措施,采暖能耗是同地區城鎮建筑的2~3倍。
北京熱力集團副總經理、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副理事長劉榮表示:“談農村清潔取暖,就離不開談農村住宅的保溫改造。”農村清潔取暖,重點在于農村住宅的保溫改造。
不難看出,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有了另一層含義。作為與之配套的減排措施,農村地區的建筑節能改造也進入了“攻堅期”。
根據已完成的農房改造的案例測算,實施了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改造的農宅,在取暖季時的平均室溫較未實施改造時提高了4~7攝氏度,而取暖煤耗降低27%~44%,節能效果顯著。
“用不起”的痛點
從各項數據來看,農房改造勢在必行,但目前的問題是:錢從哪兒來?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致力于打造全國首個“無煤化”示范縣,將建筑節能與清潔供能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據了解,商河縣連續三年實施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改造面積35萬平方米,其中主要針對最影響散熱的外墻、屋頂(天花板)、門窗三個點,分別采取了“北墻內保溫壁貼+天花板填充保溫材料+門窗保溫門簾+南面封廈”等多種形式,整體節能率提升約30%,室溫上升3~5攝氏度,室溫散失實驗表明房間保溫性能明顯提升。據商河縣相關負責人介紹,每戶的建筑改造費用大約為3000~6000元。而抽樣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農民只能接受低于2000元的改造費用,約30%的農民可接受2000~5000元的改造費用。
其實,“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對于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的快速推進給予了充分支持。2017年5月,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明確: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標準根據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安排10億元,省會城市每年安排7億元,地級城市每年安排5億元,試點示范期為三年。
隨后,2019年,財政部又下發了《關于下達2019年度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預算的通知》,明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補助資金試點城市名單及資金數額,其中共計下達補貼資金152億元,涉及43個試點城市。
不過,中央財政的補貼是包含了熱源側和用戶側兩方面的清潔取暖改造費用,其中熱源側清潔化改造的費用占比較大,分攤到用戶側的建筑節能改造上的補貼資金就較為緊張了。未來,隨著改造范圍的擴大、中央財政補貼的退坡,地方財政的資金壓力將越來越大。如果沒有補貼或補貼較少,對于經濟條件欠佳的農村居民來說,能否配合建筑節能改造,也將是未知數。
清潔取暖和建筑的節能改造都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我們不能只談基建而不談農村居民的切身感受,只有讓農村居民既“改得起”又“用得起”,才是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鄉村振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