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環保”和“環境”的關系是我們小組之前報告中反復強調的觀點之一。在我國政府作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2006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后,市場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
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上,這一關注的邏輯有類似于治理環境需要靠關停產能這一歷史的邏輯上。而通過我們之前的治理環境的經驗來看,環保作為治理環境的有效手段,相比關停產能會更好,而且也是不可或缺的。具體到碳中和這個領域,我們認為環保可以實現的,或者能起到貢獻的,為三個方向:分別是碳捕捉,碳監測和碳匯。
碳捕捉的英文名稱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指:為了避免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造成溫室效應,收集與埋藏二氧化碳的技術。在歐洲有部分試點并主要應用于火電廠的碳減排領域。在我國尚處于實驗研發階段,但從原理和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數據來看,碳吸附具備很強的未來成長空間和發展潛力;
在我國,之前的碳減排數據主要來自于理論測算,但關于碳減排監管目前三要素是可監測、可報告、可核實,即碳的未來直接排放監測會成為監測領域的一大重點。而我國前些年對監測領域的整體布局,以及對企業無組織排放的監管手段,已經達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也就是說碳監測具備可行性;
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目前這一領域相對較成熟,但規模也尚處于起步階段,未來較多生態領域可能會有受益。關于以上這三個方向,我們小組后續會組織相關的研究報告,以做參考。
日益惡化的環境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環境需求間的矛盾、我國經濟發展對新投資方向的迫切需求、以及環保的“投資+民生”雙重屬性,決定了環保投資的放量是我國當前形勢下即將發生的必然趨勢。發展中國家投資中后期是環保,其必然性由三點因素決定:其一,日益惡化的環境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環境需求之間的矛盾沖突決定了環保投資增長放量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的環境狀況仍堪憂,以水為例,截至2018年底我國地表水仍有近30%的Ⅳ~Ⅴ類水及劣Ⅴ類水存在,地下水中Ⅳ~Ⅴ類水占比高達86.2%,在我國飲用水來源中75%是地表水,25%是地下水。高原湖泊污染、華北地下水漏斗、居民用水安全、北方水資源短缺等水臟、水少、水安全問題仍未妥善解決。而同時,民眾對美好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回望發達國家歷史,其環境狀況也曾經歷惡化到改善的過程,其中環保投資的放量是促進環境改善、解決矛盾沖突的必須手段。其二,我國投資中的傳統粗放型投資目前已從高速增長走向尾聲,當前經濟發展需要依賴投資但投資乏力,中央已從棚戶區改造、新能源汽車等多個角度試點促進投資放量但總量均不大,這一形勢決定了對新投資方向需要的迫切性。其三,環保產業發展投資規模大且迫切,環保的投資及民生雙重屬性符合國家當前的投資需求,決定其必將成為國家投資的重要方向。
放量的同時,我國環保投資將面臨三個方向的升級,即從點源向大環境升級,從大眾化、無害化向超
凈化、資源化升級,從單一股東結構向混合股東結構升級。環保投資將面臨三個方向的升級:一是從點源向大環境升級,以
水處理為例,2016年開始,我國水環境治理已由單一污水處理向海綿城市、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等綜合性環境治理業務升級。二是從大眾化、無害化向超凈化、資源化升級,我國的大氣治理是最先進入超凈化的細分領域,目前,水處理也將面臨標準提升,向超凈化、資源化升級;固廢處理也在垃圾分類推動下向更精細的資源化邁進。三是環保公司治理從單一股東結構向混合股東結構,大量民營環保企業引入國有股東力量,將迎來更廣泛的資金來源升級,為環保投資放量升級做好充沛資金準備。
投資向環保的聚集意味著資金聚集、而環保升級意味著資金的進一步細分聚集,因此,賽道符合資金聚集方向的對的公司將快速長大并兌現業績。未來環保產業發展和環保分析的主要任務是成為及找到對的賽道和公司。從細分領域梳理來看,水的超凈化和資源化、固廢處理的垃圾分類和資源化、以及環境監測的精細化和網格化是環保產業發展中未來將聚集資金的好賽道,而其中優先布局且具備技術優勢的企業將是對的公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