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隨著《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正式實施,全國各地正在掀起一輪《條例》宣貫和規劃環評實踐的熱潮。
目前,社會各界對規劃環評的期望值非常高。筆者認為,應預見處理規劃環評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避免進入一些誤區。
誤區一:一切看規劃環評
筆者認為,規劃環評不是決策的全部,只是眾多決策支持工具中的一種而且仍處在發展完善之中。因此,“一切看規劃環評”是一種盲目實施或逃避決策責任的做法,不利于規劃環評的發展以及發展與環保綜合決策機制的形成。
規劃環評可以幫助減少決策在環保方面的失誤或缺陷,但并不一定能完全消除所有決策在環保方面的潛在問題或因素,特別是在生態環境研究領域受目前認識水平、技術能力等所限,影響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影響的累積效應或長期后果有時是很難判斷的。
誤區二:急于得出規劃環評結果
筆者認為,規劃環評絕不是一項“短、平、快”的工作,特別是層次較高、影響較大、內容復雜的規劃環評更應多方權衡、深入分析、慎做結論。在目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為了提高決策效率,規劃環評應該突出重點而不應面面俱到。
誤區三:對公眾參與作用期望過高
筆者認為,提高規劃環評結果和結論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是重要的,但一定要科學地組織和開展規劃環評中的公眾參與。
規劃環評的最終結論應在充分聽取受影響公眾意見和科學預測、評價的基礎上經多方咨詢、論證后做出,急于求成和偏聽偏信均是不可取的。
誤區四:環保與發展對立
筆者認為,規劃環評的過程實質上是發展與環保兩種理念、標準、思路、做法相互碰撞和融合的過程,是環境優化發展的具體體現,目的是實現環保與發展的雙贏,而不是單純的“環保戰勝發展”或“發展挫敗了環保”。
解決之道:與利益相關方互動很重要
為了使規劃環評能夠真正起到從環保角度優化和完善發展決策的作用,筆者認為,評價過程中與所有利益相關方的互動十分重要。
這就要求承擔規劃環評任務的機構和人員在掌握環評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了解各種規劃編制的過程和特點,環評人員更要掌握溝通的技巧和熟悉決策部門的運行規律和特點,以便真正做到適時介入和良性互動。
規劃環評的順利實施和成功執行需要多個方面的配合,需要一個相互包容、積極參與、樂于共享的外部環境和氛圍。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