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京津翼”近日遭遇6年罕見冷渦暴雨,“雨季一來,城里看?!痹僖淮纬蔀槿裼懻摰臒狳c。不僅是北京,這一現象也日漸成為全國多個一二線城市的尷尬。
終究有什么樣的方法能解決城市的泄水排洪能力?老舊城市如何改造?年輕城市如何從規劃源頭上解決?北京建筑大學教授李俊認為,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積增加,占用了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切斷了自然水循環,是導致“逢雨必澇”“雨停即旱”的根本原因。讓城市“自主呼吸”,則是這一難題的解決之道。而隨著雄安規劃的日漸明確,預計雄安新區在建設中將采用高規格的海綿城市設計標準,有望成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的標桿。
什么是海綿城市?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干旱缺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建設“海綿城市”,意味著被水泥硬化的“鐵殼城市”逐漸可自由呼吸、自然吐納,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態水系統。以往城市排水,靠的是管渠、
泵站等設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綿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既避免了洪澇,又有效的收集雨水。
前美國西雅圖市政府資深環境、深圳大學佘年教授,曾主持該市較大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在他看來,擺脫城市“看海”窘況,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就是建設“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能否成為未來城市新常態?
就新“雄安規劃”來看,雄安新區建設將把城市交通、城市水、電、煤氣供應、災害防護系統全部放在地下;高鐵、車站等市內交通,均會置于地下。而地上部分將讓給綠化、讓給人行道。要實現如此超前的城市設想,中國“海綿城市”的研發、實施能力,必須快速從借用國外理論模型研究的階段進入到和成熟應用階段。長遠來看,這一模式,或將成為有效解決城市“雨季內澇、旱季缺水”問題的重要解決辦法。
據悉,目前國內幾大品牌地產開發商,也聯同政府機構積極研究“海綿城市”系統,希望盡早將這一技術應用到北京及環京各地項目,打造先行樣板區域,順應以雄安為代表的未來城市發展大勢。這其中不乏一些好的開發商已經走在了前列,如龍湖地產,在國內社區景觀領域頗有建樹的領頭羊,年初在雄安北40公里高碑店高鐵新城拿地,據內部消息,這個項目將采用先進技術,實現海綿城市的景觀功能,打造近百萬平方米的低能耗環保生態大城。
如果說,地上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臉面;那么,城市的排水系統就是這座城市的良心。每當夏季來臨,暴雨不斷,“城市的良心”便不得不經常接受考驗。未來,雄安以及周邊城市、開發模式,若真的能實現海綿城市,那像“暴雨中看?!边@樣的城市頑疾,將不會發生在未來的城市。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