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中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這標志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午后,相關概念股一度走強。
“傳說中的”可燃冰是一種怎樣的能源?可燃冰試采成功能否改變能源市場的現有格局,又能否在不久的將來影響我們的生活呢?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簡稱Gashydrate),是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一樣且遇火可燃,而被稱作“可燃冰”或“固體瓦斯”、“氣冰”。賦存于水深大于100-250米(兩極地區)和大于400-650米(赤道地區)的海底沉積層內,這里的壓力和溫度條件,能使天然氣水合物處于穩定的固態。
在地球上,絕大多數可燃冰是和泥沙混在一起的。
而我國此次在南海神狐海域試采成功的,就是一種泥質粉砂類型的可燃冰礦藏。
可燃冰開采有多難?
可燃冰的形成條件非常苛刻,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溫度不能太高,海底溫度在2~4℃,這才適合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而一旦溫度高于20℃,天然氣水合物就會分解;第二是壓力要足夠大,需要30個大氣壓才可形成水合物,壓力越大水合物就越穩定,而海深300米才能達到30個大氣壓;第三是要有甲烷氣源,而產生甲烷這要靠海底古生物遺骸的沉積物被細菌分解,或者天然氣在地球深處產生并不斷進入地殼。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區域主要在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美東部陸緣、非洲西部陸緣和美國東海岸外的布萊克海臺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島海溝、沖繩海槽、日本海、四國海槽、日本南海海槽、蘇拉威西海和新西蘭北部海域等,東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亞濱外和秘魯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灣,南極的羅斯海和威德爾海,北極的巴倫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陸內的黑海與里海等。
在這些地方開采,成本可想而知。
此外,可燃冰的開采還伴隨著風險,增加了開采難度。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可燃冰確實是很“干凈”的能源,儲量大、能量高,然而通常情況下這種物質狀態(可燃冰)不穩定,開發過程中出問題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目前可燃冰的開采難度很大。
可燃冰有多大價值?
盡管開采難度大、成本高,但可燃冰的試采成功仍然帶給人們巨大的興奮。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公開表示,一開始就瞄準了(可燃冰)資源潛力巨大,具有廣泛利用前景的這一個特點,雖然開采難度很大,但開發成功后,其廣泛利用更具意義。而且,從目前試采的連續性和產氣量來看,可燃冰離商業性開采不遠了。
要知道,可燃冰儲量巨大,僅我國海域預測遠景資源量就達到800億噸油當量,世界資源量約為2100萬億立方,可供人類使用1000年!
雖然海底開采成本巨大,但科學家在大陸的永久凍土帶也發現了可燃冰,而中國,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在中高緯度高原凍土帶鉆獲可燃冰實物樣品的國家。
目前,可燃冰試開采團隊將繼續在神狐海域附近再進行二至三個不同礦區和類別的試開采工作。積累更多試開采經驗,為在2030年前進行天然氣水合物商業開發打下基礎。
也就是說,想用上安全干凈的可燃冰,可能要再等13年。
可燃冰會沖擊能源市場嗎?
有機構甚至表示,盡管更進一步的經濟性開采技術尚未成熟,但長期看,可燃冰有望主導未來全球能源供給。
那么,如果可燃冰這一
新能源在未來實現大規模開發,其他傳統能源(如石油、煤炭)的價格會如何變化呢?
林伯強表示,未來其他能源的價格是否會發生巨大改變,還是取決于可燃冰的成本。如果未來可燃冰開采成本夠低,開采量又大,將壓制其他能源價格。然而就目前條件來看,可燃冰這一能源離經濟可采還比較遠。
根據另一家機構的研究報告,目前可燃冰主要為油服板塊帶來了主題投資機會,A股上市公司中,與可燃冰海上鉆井服務、隨鉆測井服務、完井服務以及生產、儲運環節有關的公司或將受益。18日午后,受到利好消息影響,可燃冰概念股一度走強,截至發稿前,石化機械漲停,杰瑞股份、中海油服漲逾5%。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