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藍天保衛戰”成為出鏡率較高的環保熱詞。而要打這場攻堅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抓住散煤污染治理這個“牛鼻子”。
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例,其國土面積僅為全國的7.2%,卻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占到全國排放總量的30%左右,單位國土面積排放強度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其中,散煤年消耗量為3600萬噸,雖然只占地區煤炭消耗總量的1/10,污染貢獻卻達到一半左右。
可以說,散煤燃燒已經成為北方局部地區空氣質量改善不明顯、重污染態勢未根本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某些城市的一些時段,燃煤排放甚至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治理也成為京津冀“治氣”工作中最短的一塊板。
散煤污染難以治理,實際還有很多現實的因素。在筆者看來,資金補貼少,型煤價格高,民眾難以接受;散煤小而分散、數量龐大、消費網點多,治理難度大,市場難以管控;還有清潔煤供應網絡難以建立等等,都給治理帶來難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保衛戰”來形容現階段工作,也真實反映了治理的難度。
不過我們還應看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科學施策、標本兼治、鐵腕治理”,既反映出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決心,也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路線圖——“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全部淘汰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燃煤小
鍋爐”;“抓緊解決機制和技術問題,優先保障清潔能源發電上網,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等,均為解決燃煤清潔化問題提供了系統的解決方案。
當然,散煤污染解決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獲得持續改善,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發力。要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投入,更扎實的工作持續推進治理,也要多方努力、多措并舉,形成合力。筆者認為,這些不僅在于體制機制的變革,甚至可能碰觸局部利益。比如,據初步測算,電能替代的成本約為散煤成本的4倍,煤改燃氣、煤改生物質燃料等方式所產生的成本稍低,但仍是使用散煤的2—3倍。煤改過程中,如何讓群眾用上既清潔又經濟的采暖工具,仍是值得思索的難題。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只有堅定信心、痛下決心,開動腦筋拿出真辦法,才能啃下散煤治理這個“硬骨頭”,向人民群眾交出合格答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