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大數據時代 環評如何跟上潮流?
發布時間:2017-3-5 來源:環評互聯網
環境保護部組織編制印發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環辦廳[2016]23號)。方案明確,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生態環境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推進環境管理轉型,全面提高生態環....
環境保護部組織編制印發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環辦廳[2016]23號)。方案明確,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生態環境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推進環境管理轉型,全面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監管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為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標提供有力支撐。方案將環境影響評價大數據列為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平臺主要建設內容。
環評數據資源必須實現向大數據的轉變,加強管理與應用服務的創新,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環境管理并支撐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實現。
1環評大數據建設的總體目標
明確環評大數據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定位,有助于把握好其建設方向。
環評大數據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整合環境、經濟、行業等數據資源,重點理清環境質量、控制總量、污染源“三本帳”,開展相關的數據采集加工、模擬分析、整合共享,提升環評管理能力,提高環評文件編制的科學性,增強環評公共服務能力,服務于“十三五”環保工作改善環境質量的核心目標。
2環評大數據面向的核心業務
環評大數據是對環評業務開展情況的客觀映射,理清環評大數據面向的環評工作的核心業務,有利于明確和深入地理解環評大數據的目標與定位,是開展環評大數據建設與應用的重要前提。
目前,環評工作主要圍繞環境質量現狀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兩大核心要素開展,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影響/響應關系,這種關系可以通過模型來表達,如圖1所示。
其中,污染物排放總量為固定污染源和非固定污染源排放量之和,固定污染源包括老源和新源,非固定污染源包括道路和非道路源(汽車尾氣、秸稈焚燒、工地揚塵等)。各類污染源又分為納入監管和未納入監管兩部分。
因此,環評大數據的建設必須摸清全國范圍內各區域、各時段的環境質量現狀數據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數據,并在此基礎上,納入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相關數據。
3環評大數據的四維數據架構
面向環評工作中的環境質量現狀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兩大核心要素及其影響/響應關系,環評大數據將包含環評工作通常涉及的海量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梳理并形成一套清晰合理的分類,對于指導環評大數據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總體來講,可以從四個維度對這些數據加以概括和歸納,即環境質量現狀、環評業務過程、環評參與對象和數據應用與演化,如圖2所示,這四個維度即構成了環評大數據的四維數據架構。
(1)從環境質量現狀的維度,環評大數據包括全國范圍內的各環境要素的環境質量數據和生態環境數據;
(2)從環評業務過程的維度,環評大數據包括戰略環評數據、規劃環評數據、項目環評數據、環評監理數據、竣工驗收及后評價數據;
(3)從環評參與對象的維度,環評大數據包括四級環保部門數據、環評單位數據、建設單位數據、社會公眾數據和其他行業數據;
(4)從數據應用與演化的維度,環評大數據包括業務數據、支撐數據、管理數據、模擬預測的數據、挖掘分析的數據等。
4環評大數據的核心數據內容
在以上架構下構建的四維環評大數據,包含了環評業務工作中涉及的海量數據,為了更好地將重點數據建設任務聚焦于環評工作的核心業務,也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更有效地滿足環境管理工作的需求,還需要對環評大數據的內容開展進一步的梳理和凝練,形成其核心數據內容。
從服務“十三五”環保工作改善環境質量的核心目標的角度,環評大數據核心內容應包括環境質量數據、控制總量數據和污染源數據,如圖3所示,三者也可合稱為“三本帳”。
(1)環境質量帳。不僅包括環境質量現狀數據,更重要的是要包括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數據,換言之,要包括全國范圍內的各環境要素和生態環境的質量現狀數據和改善目標數據兩大部分;
(2)控制總量帳。不同于以往環境質量達標思路下的總量控制數據,而是為實現改善環境質量這一核心目標,落實“水十條”、“氣十條”、“土十條”,環境所能容納和接受的污染源排放總量數據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數據,是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要求分解和細化后的具體控制指標數據,內容上主要包括戰略環評數據和規劃環評數據,含生態紅線、質量底線、資源開發上線、負面清單數據,即“三線一單”數據;
(3)污染源帳。從范圍上講,包括固定污染源數據和非固定污染源數據兩個方面,其中固定污染源數據包括新源和老源。從內容上講,包括污染源屬性基礎數據、污染物排放動態數據2個方面。
總體來講,以上“三本帳”中,固定污染源數據以及戰略環評數據和規劃環評數據是環評大數據核心數據中的重點內容。
5環評大數據的數據來源渠道
數據資源建設是環評大數據建設的重要內容,而數據獲取是數據資源建設的重要步驟。從數據采集獲取的角度,環評大數據建設主要有如下數據來源渠道。
環境質量帳主要包括環境質量現狀數據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數據兩大部分,前者可以通過環境監測網絡獲取,后者可以通過相關政策法規獲得。控制總量帳可以通過戰略環評數據和規劃環評數據獲得。
污染源帳是環評大數據建設數據獲取的關鍵,也是難點,只有獲取時間、空間、行業和過程全覆蓋的完整污染源數據,尤其是污染物排放數據,才能夠為環境影響模擬分析、環境質量預測預警乃至最終改善環境質量等打下堅實的數據基礎。污染源帳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獲取渠道。
(1)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依托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系統,可以獲得企業基本信息、排口及排放數據、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和運營數據、建設項目環評數據、排污許可數據等。
(2)環境影響評價。依托全國環評審批數據四級聯網交換平臺和國家環評基礎數據庫,可以獲得國家以及各省市建設項目的評價和審批數據。
(3)固定源排污許可。依托國家排污許可管理信息平臺,可以獲得排污許可數據和證后監管數據,具體包括排污許可基礎數據、排污單位自行申報數據以及監督性監測數據和監管執法數據等。
(4)行業數據分析。針對未納入監管的非固定源,通過行業數據相關性分析,結合污染源解析技術成果,估算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源動態變化情況。這部分數據主要依靠調用生態環境大數據獲取。
以上4個渠道獲取的數據具有一定的重合和關聯性,通過數據的整合歸并和交叉驗證將能夠形成完整的污染源帳。
6環評大數據可提供的應用服務
從應用服務對象來看,環評大數據未來可以提供3個方面的服務。
(1)面向各級環境行政管理部門,環評大數據可以提供信息與技術支持服務,具體包括環評質量校核、分析統計、預測預警、信息公開、誠信記錄等,環評大數據的應用重點可以提高環評決策和環境預警能力,服務環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一體化“智慧”監管。
(2)面向環評機構,環評大數據可以提供在線數據共享、模擬分析等服務,提升環評基礎資料收集的可靠性、便捷性,提高環評文件編制的科學性,節省環評經費,縮短環評時間;
(3)面向社會公眾,環評大數據可以提供宣傳教育與信息公開服務,正確引導環評公眾參與,提升環評公眾參與水平和程度。
7結語
環評大數據應用是個系統工程,基礎工作多,涉及面寬,持續周期長,既有管理創新,又有技術挑戰。
目前,缺乏全面的信息是環境保護統一監管的難題,解決這一問題需必須開展數據共享與集成。
環評大數據的下一步建設,應立足環評大數據核心,重點加強新源、老源數據庫建設,夯實模型建設技術基礎,抓好典型應用,實現生態環境大數據在環評領域應用現行先試目標,并配合生態環境大數據項目建設,提供環評大數據應用數據基礎和應用服務。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