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霾壓之下的“來”與“去”
發布時間:2016-12-27 來源:中國科學報
好不容易殺出“超長版”重霾的京城,周末又迎來了新一輪污染天氣。“我們下周就要離開北京去廣東了。”文女士來北京快10年了,有一個兩歲多的寶寶,每次霧霾一來,孩子就咳嗽。在北京有家有業不容易,雖然舍不得,....
好不容易殺出“超長版”重霾的京城,周末又迎來了新一輪污染天氣。
“我們下周就要離開北京去廣東了。”文女士來北京快10年了,有一個兩歲多的寶寶,每次霧霾一來,孩子就咳嗽。在北京有家有業不容易,雖然舍不得,但她更不愿意讓孩子在沒來得及享受多少藍天白云的年紀里,早早地過上了“口罩里的童年”。
因霧霾帶來的不安全感,正迫使越來越多的“霧霾難民”逃離北京。
有一種恐懼叫“等霾來”
12月15日,北京市民陸續從各種渠道得到通知:12月16日至21日,全市范圍機動車須按單雙號出行,19、20、21日幼兒園及中小學放假。
霧霾未至,人們心頭已經籠罩上一層灰蒙蒙。16日上午,人們還在歡享藍天白云。怎知下午畫風突變,霧霾滾滾而來,一時間世界仿佛只剩下灰色。
一張霾臨城下的照片刷爆朋友圈:濃黑的污染氣團自北京南部一路向北滾滾而來,一步步吞噬著當時還明媚的藍天。
人們眼睜睜看著藍天的灰度和不透明度一點點增加……藍天失守。
據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合研究總體專家組隨后發布的一份報告分析,這“滾滾而來”的大氣污染情景,是在特殊氣象條件下(主要在大的冷空氣過程之后),偏北風南下和偏南風北上相互夾擊,在偏南風氣團中存在較強的貼地逆溫層,就會積累形成像墻一樣的污染團,有明顯的分界線,上面藍天白云,下面是重污染。當南風逐漸增強時,污染團會在南風的驅動下向北挺進。
這次形成的污染團既包含南部地區的污染排放,也包含前期北京排放的污染物,推向南部地區后,不斷轉化堆積并混合在一起送回了北京。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表示,北京周邊區域高濃度的細顆粒物對北京重霾污染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但這一影響一直被低估。2015年,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超過30天的有13個城市,北京位居7位,而其他6個城市也在北京偏南區域,包括保定、廊坊、石家莊、鄭州和濟南等。
在街頭,一片灰蒙蒙中,人們神情漠然,匆匆疾行。隨著霧霾越來越嚴重,讓人如入“仙”境,人們的心情也愈發沉重。
有一種無奈叫“霾移民”
一到冬季,霾就盤踞不去。逃離,成為人們應對霧霾的一種無奈之舉。
某旅游網站不久前曾發布報告估計,12月份中國有15萬人將到海外旅游以躲避令人窒息的霧霾,每年估計有超過100萬中國人因此類原因到境外旅游。
據記者在北京某公園的實際調查顯示,身邊平日晨練的老年人中,因霧霾選擇南下旅游或度假的大有人在,暫時性逃離霧霾儼然成了京城的一種時尚。
記者發現,在某旅游網站搜尋飛往西部內陸和東部沿海地區機票的訪問量,比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發布前高出3倍。除了頭等艙,飛往中國南方傳統旅游勝地,如三亞、大理和廈門的機票幾乎售罄;飛往其他受歡迎度假地,如昆明和桂林的全價機票則仍有售。
“經常和我們在一起鍛煉的李老師在16日聽說霧霾來了,便和愛人訂了南下的機票。”一位功友告訴記者,“都知道北京霧霾天多且嚴重,我們在一起的許多人冬天經常會南下,畢竟南方霧霾少。”
這還只是暫時性的逃離,而在網上各種調侃的段子中,有一種聲音格外凝重:“面對沉重的霧霾,不如回家去吧!”
霧霾,成了一些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困境。他們開始考慮,是否要離開打拼的城市。
小李在北京某知名軟件公司工作,是傳說中的“白富美”。可前一段時間,她不顧家人勸阻,毅然辭去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理由是實在忍受不了這座城市的霧霾。對她來說,霧霾影響的不僅是呼吸,還有心情,更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據北京某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老師介紹,之前學校畢業生選擇留京比例在六七成,而今年只有一半選擇留下來,或許持續的霧霾也是阻礙畢業生留京的因素之一。
有一種努力叫“找藍天”
遙感監測數據顯示,過去一周,霧霾侵襲了中國近五分之一的國土。
網友們甚至模仿二十四節氣,造出了一個新節氣“立霾”,并表示這個“節氣”的時間為“全年無規律多次出現”。
隨即,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汪丁丁于2016年1月發表的一篇關于霧霾長期效應的文章,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文章認為,如果霧霾長期持續,人口將從大都市向霧霾尚可忍受的中小城市或山區遷徙,并勢必誘致中高收入群體移民海外。
但愿這是杞人憂天。因為這種流失將成為城市“無法承受之重”。
監測數據和第三方評估結果表明,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后的三年,污染下降趨勢明顯,重污染發生的頻率、程度也在降低。只是,專家表示,這跟我們找回藍天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大氣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工作。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研究員馬永亮坦言:“我們需要一個漸進式的回歸藍天的方式,而不是一蹴而就。”
在這場“持久戰”中,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等都在切切實實地為制造霧霾“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治理霧霾是一場全民化的運動,馬永亮強調,政府監督和個人自覺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看不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終有一天環境會成為影響城市競爭力的軟肋。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