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新興科技服務業,“我投資、你
節能、共收益”的合同能源管理(EMC)倍受市場追捧。然而記者走訪發現,盡管這一新興領域商機無限,但卻面臨著“有單接不了”“有單不敢接”“有單沒錢接”的尷尬。
“有單接不了”
2015年1月,唐山市遷西縣成為全國首個工業余熱替代燃煤供暖的縣城。該縣鋼鐵產量高,過去一直用燃煤
鍋爐供暖,但同時鋼鐵加工中又有一定比例的余熱無法利用。于是,該縣與某節能服務公司以EMC的方式合作,用鋼鐵廠的余熱成功替代了全縣的燃煤鍋爐供暖。
“十二五”期間,在政府監管的外在壓力、企業轉型的內生動力雙重作用下,節能服務業迎來了“黃金五年”。進入“十三五”,我省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壓減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節能服務業面臨著空前的市場機遇。
但是,我省節能服務業面臨著市場潛力大、行業前景好與企業規模小、核心技術少的突出矛盾。業內人士介紹,我省節能服務業起步較早,2010年左右一些專業節能服務公司開始涌現,2013年、2014年高峰時曾達到過100多家,而目前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的企業總數有5000多家,我省節能服務業總體規模偏小。
其次是核心技術缺失。在工業節能領域,比如鋼鐵節能,涉及煉鋼、軋鋼、動力多領域以及副產煤氣余熱余能回收利用、
泵與風機節能等多環節,
建筑節能領域則包括建筑原材料能耗、運行能耗、施工能耗等多方面以及建筑設計、自動控制、環境調節等多環節,很多節能服務公司規模小,缺乏核心技術,甚至只能提供單一產品或一兩項技術,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沒有“金剛鉆”,有單接不了。“這100多家中,在相關部門備案的不過三四十家,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更是鳳毛麟角。”專業人士在介紹技術現狀時這樣說。
“有單不敢接”
受高耗能行業低迷、能源價格下降、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等因素影響,目前不少節能服務公司的經營風險正在加大。河北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志強說,一些高耗能企業可能隨時減產甚至停產,加之該行業目前還未進入市場成熟期,國家尚未出臺強制性的政策法規和規章,現在經常面臨“有單不敢接”的尷尬。
據悉,節能管理項目實施“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年”。“有的項目如電廠、鋼廠節能改造需要一次性投入上千萬元,萬一企業停產或倒閉,投出去的錢可能就打了水漂。”一位節能服務公司的總工程師說。最近一段時間,能源價格出現波動,EMC行業出現了合同違約現象,有的企業打折支付甚至停止支付,節能服務公司觀望情緒漸濃,明顯放緩了項目簽約和資金投入。
還有一些制度壁壘造成了“有單不敢接”。比如企業節能,實施合同能源管理節約下來的屬于生產成本,服務款應當從成本里支付,但有些企業現代管理制度不健全,支付渠道沒有理順,節能服務公司投了項目款,卻沒辦法拿到錢;對政府節能來說,一方面,財政預算單位沒有支付節能服務的對應科目,財政預算無法為節能服務提供資金。另一方面,按照現行的“收支兩條線”的財政管理政策,通過EMC節約的能源費用也不能由用能單位自行處置。“私企不敢做,怕賬難收;政府單子不愿做,制度障礙太多……”我省一家EMC公司負責人如此形容節能管理的尷尬處境。
在蔡志強看來,要破解上述難題,一靠政策,二靠技術。國家應出臺相應的產業引導政策,制定用能單位信用評價體系,從規模、還款能力等方面嚴格審查,建立節能效果評價體系,完善效益分配機制等。“打鐵先要自身硬”,EMC企業要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給用能單位真正帶來收益,自己才能最終受益。
“有單沒錢接”
據了解,節能管理項目的運作流程是先啟動、后分成,即節能公司先提供啟動資金,后期回收收益。“他們擁有的只是未來的收費權和現金流,而商業銀行看重的,恰恰是現有的土地、廠房等能夠作為抵押的資產。”某商業銀行信貸部經理說。
記者采訪發現,從事EMC業務的公司多為中小企業,經營時間短、注冊資本少,信用評級較低。另一方面,行業項目周期長,節能改造效益又是未知數,因此節能服務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題。一是企業輕資產,缺少有效擔保物;二是節能技術和服務產品專業性強,在技術鑒定和節能效果認定方面缺乏權威標準,金融機構很難對技術風險和企業前景作出評判;三是回款周期長,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以及付款的及時性不確定等,也讓金融機構“望而卻步”。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制約節能服務業快速發展的主要瓶頸。河北師范大學博士劉艷房說,建議政府出臺節能服務業發展規劃和法規體系,安排相應的節能專項資金,在推進能效信貸等基礎上,探索組建節能服務產業基金、發行綠色債券、合同能源管理保險等,進一步拓寬節能服務業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營造良好的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氛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