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質能源企業已經“破土出繭”
“十二五”期間,一批民營生物質能源企業在艱難條件下破土而出了,它們不是傳統的能源產業和制造業,而是新型的農工聯合型企業。
國能生物發電集團2004年自丹麥引進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過程,已經是技術世界先進和設備可以全部國產化,特別是創造了適合華北糧食主產區田間秸稈收集儲運的機械化系列和已建立起與農民合作機制。截至2009年8月,該公司已建成類似生物質發電廠的項目20個,在建項目10個,總裝機容量達420MW,年消耗秸稈400萬~450萬噸秸稈,農民新增收入8億~9億元,2009年的發電量為30億千瓦時。
武漢凱迪公司以農林廢棄物為原料,先后在湖北、湖南等5省建成14座生物質熱電廠,替代15萬噸標煤,發電27億千瓦時和減排二氧化碳330萬噸,農民增收7.5億元和獲得4.5萬個工作崗位。二期工程計劃建裝機容量為300萬千瓦的100個生物質熱電項目,替代標煤1500萬噸和減排二氧化碳3000萬噸,為農民年增收60億元和獲得40萬個崗位。
一位房地產商為回報社會,2005年開始自籌資金到內蒙古毛烏素沙地種沙柳治沙,利用“平茬”下來的沙柳枝條(成年沙柳必須每三四年割除地上部分才能生長旺盛)建了一座生物質發電廠。在治理2萬公頃沙地的同時,年發電1.8億度和減排20萬噸二氧化碳,當地農牧民得到了7000多萬元現金收入和7000多個勞動崗位,做到治沙與綠能雙贏。這個毛烏素生物質發電公司今年又利用煙筒釋放的二氧化碳和熱量在塑料大棚里種養微藻成功,他們叫沙柳治沙固碳、發電減碳和微藻捕碳的“三碳”經濟。這個“三碳”模式將于2011年在渾善達克沙地復制兩個。
全國投入使用的生物質壓縮成型設備近千臺,但年產顆粒燃料不到30萬噸,一個主要原因是市場定位沒解決好。吉林輝南宏日新能源公司利用長白山林區棄置的枝丫材壓制成顆粒,運到周邊鄉鎮和長春市吉隆坡酒店替代煤炭和石油供暖,減排和降低供暖費用效果突出。2008年供暖面積8萬平方米,隨著吉林省投資公司的介入和在全省推開,2010年的供暖面積達80萬平方米。山東百川同創公司研制的生物質裂解氣化供熱技術進入產業化后,2010年設備銷售產值近1億元。
在產業沼氣戰線,北京德青源雞場日處理雞糞212噸和產沼氣1.9萬立方米,發電能力1.6MW和年減排8萬噸CO2,2009年開始穩定向電網供電;山東民和牧業公司日處理雞糞300噸和產沼氣2.7萬立方米,發電能力3MW和年減排9萬噸CO2,這兩個養雞場將于2011年投產經純化壓縮的車用沼氣。廣西武鳴縣安寧公司處理木薯淀粉加工的高COD廢水,日產沼氣2萬立方米,沼氣純化裝置即將運行;南寧市正在策劃一個日產40萬立方米生物天然氣的大型CBG項目。安陽貞元集團在河南安陽、海南神州新能源公司在海南的大型車用生物天然氣工程也將先后投產。中國的產業沼氣正蓄勢待發。
可惜液體生物燃料方面乏善可陳。“十五”期間建成4座陳化糧乙醇廠后,考慮到國家糧食安全,正確地叫停糧食乙醇和鼓勵發展非糧乙醇。可是2006年下發的依靠大型央企的一紙文件后,僅新建了一個由中糧建在廣西的木薯燃料乙醇廠,一批當時生機勃勃的民營非糧乙醇中小企業都被封殺在搖籃里了,情形很慘。
“十一五”期間孕育了我國第一批脫穎而出的生物質能源企業,固體、液體和氣體生物燃料的產業化技術和生產、國產裝備和企業經營漸趨成熟。建議“十二五”規劃中加大對它們的政策扶持力度,給它們一個更加寬松的成長和擴張環境,讓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