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壩集團公司總經理楊繼學
新華網湖北頻道6月11日電 (記者江時強、詹國強、吳植)從萬里長江第一壩到世界最大壩--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作為工程建設的主力軍--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經過近40年的歷練,脫胎換骨,從一個國有老企業跨越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勃勃生機的現代企業,并成為水利水電施工行業的著名品牌,在國內外贏得廣泛贊譽。
近日,新華社記者江時強、詹國強、吳植等專程來到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調研。集團公司總經理楊繼學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就集團發展歷程、創新改革、企業精神、應對金融危機等作了精彩的闡述。
新華網: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萬里長江上建設的第一個大壩。作為工程的總承包施工單位,葛洲壩集團創造了哪些不平凡的歷史。
楊繼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研究始于50年代后期。1970年12月26日破土動工。1974年10月主體工程正式施工。整個工程分為兩期,第一期工程于1981年完工,實現了大江截流、蓄水、通航和二江電站第一臺機組發電;第二期工程1982年開始,1988年底整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它成為當時中國綜合實力的一個標志性的工程,故有"要看現代化,就看葛洲壩"的說法。
中國葛洲壩集團伴隨宏偉的葛洲壩工程應運而生,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是國家為三峽工程準備骨干力量和經驗的專門隊伍。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施工條件差、范圍大,僅土石開挖回填就達7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筑1億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7.7萬噸。它的建成不僅發揮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提高了我國水電建設方面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了一支高水平水電建設的設計、施工和科研隊伍,為我國的水電建設和三峽工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項工程的完成,再一次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巨大力量。
同時,這一偉大的工程,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巨大水利樞紐工程之一。水利樞紐的設計
水平和施工技術,都體現了我國當時水電建設的最新最高成就,是我國水電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新華網: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經過17年的建設,即將全面建成。作為工程建設的主力軍,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發揮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楊繼學:葛洲壩集團作為三峽工程當之無愧和不可替代的主力軍,首先體現在工程施工的總份額上,三峽施工隊伍眾多,但葛洲壩集團一家就承擔了全部土建和金結安裝等65%以上的工程量。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創下了一系列奇跡。三峽工程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工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完成如此艱巨復雜的工程,與國家重視與業主有效組織密切相關,同時與依靠了葛洲壩這支鐵軍是分不開的。
其次體現在三峽工程絕大部分最關鍵和最艱難的項目都是由葛洲壩集團承建的。截至2009年4月,葛洲壩集團完成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右岸一期工程、升船機及臨時船閘一期工程、通航建筑物下游引航道工程、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及二期圍堰工程、茅坪溪防護土石壩工程第一標段工程、大壩和電站廠房二期工程土建與安裝工程、茅坪溪防護土石壩工程、右岸導流明渠截流和三期土石圍堰工程、右岸三期RCC圍堰工程、右岸廠房壩段工程、右岸電站廠房壩段工程、地下電站尾水渠開挖與支護工程、三峽水利樞紐地下電站主體工程土建和部分設備安裝工程、三峽水利樞紐臨時船閘及升船機第二階段工程等等,并整體承建了三峽工程地下電站機電安裝工程。
1997年,"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設計及施工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峽工程共安裝70萬千瓦機組32臺,葛洲壩集團一家就安裝了18臺,并創造了一家企業在一個水電站一年安裝投產4臺70萬千瓦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80萬千瓦的世界記錄。人類歷史上僅有的三次截斷長江的壯舉都是由葛洲壩集團獨家完成。
新華網:葛洲壩集團經過近40年的跨越式發展,已成為水利水電施工行業的著名品牌。請您談談集團如何利用這個品牌參與水利水電施工行業競爭的。
楊繼學:葛洲壩集團不僅在三峽工程創造了輝煌業績,由葛洲壩集團獨家承建的湖北清江隔河巖水利樞紐工程,整體榮獲"魯班獎",是中國水電建設史上第一個整體獲得"魯班獎"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集團牽頭承建的湖北清江水布埡水利樞紐工程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233米,是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壩。
目前集團僅承建國內的大型項目就有云南小灣、漫灣、景洪、龍開口、金安橋電站,四川的錦屏、瀑布溝、深溪溝以及金沙江流域的向家壩、溪洛渡等大型水電站。
不僅如此,葛洲壩集團這個品牌在國外同樣享有良好的聲譽,是中國最早參與國際工程建設的企業。目前,集團在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等10多個國家或地區承建了30多個工程項目。號稱"非洲的三峽工程"--尼日利亞蒙貝拉水利樞紐工程和巴基斯坦最大水電工程--尼魯姆·杰魯姆,這兩個超百億元投資的水電站均由我們集團中標承建。
2009年2月13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馬里總統杜爾共同出席由中國援建、葛洲壩集團承建的馬里巴馬科第三大橋開工儀式。胡錦濤主席親自為工程奠基并在開工儀式上深情地說:"為建設好見證中馬友誼的大橋,我們選擇了中國最優秀的施工企業。"儀式結束后,胡錦濤主席親切接見了全體葛洲壩建設者,他握著我的手,再三囑咐:"葛洲壩集團是國家的優秀企業,為三峽工程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你們一定要發揚中國人攻堅克難的頑強精神,精心施工,建好中馬友誼之橋。"
30多年來, 集團先后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16個國家,整體或部分承建了葛洲壩、三峽、金安橋、隔河巖、水布埡、公伯峽、拉西瓦等100余座大中型水電站,以及核電、火電、風電、機場、鐵路、高速公路、港口、堤防、民用建筑、市政公用等各類工程4000多項。完成裝機總容量逾4000多萬千瓦,約占我國建國以來水電裝機總容量的四分之一。葛洲壩人的創業足跡遍布全國全世界。
新華網:近幾年,葛洲壩集團如何進行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產生了哪些效果,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集團如何應對。
楊繼學:去年集團營業收入196.71億元,利潤9.17億元,增幅均在30%左右,居央企前列。今年元至5月,集團在市場中標、產值、利潤方面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有大幅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訂單增長60%,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48.9%、61%。而且,今年公司不減員、不減薪,反而還進人、加薪。今年公司計劃招收2000多名大學生,充實到各個板塊。
——訪阿爾斯通全球副總裁瑪麗絲·弗朗索瓦·克索薩
■記者 倪旻 許盼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水電和核電、風電、太陽能一起被列入了可以“積極發展”的清潔能源范疇。目前,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開發的水電占到經濟可開發水電資源的60%~70%,而中國的比例僅為30%左右。這樣的反差使得中國成為國際水電設備巨頭的必爭之地。擁有全球水電設備裝機容量25%的阿爾斯通集團也分外重視中國市場,希望能夠以多年全球水電開發的經驗給中國提供高效環保的水電設備。
前不久,擁有20年水電研發經驗的阿爾斯通全球副總裁瑪麗絲·弗朗索瓦·克索薩(以下簡稱克索薩)暢談了對于水電技術的創新及開發前景。
記者:現在都強調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的水電,水電移民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阿爾斯通作為水電設備供應商,與其他國家也有過很多合作,那么在國外有沒有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克索薩: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很難一言以蔽之。中國也好,歐洲也好,環保的問題、移民的問題和能源開發的問題,應該說是一對孿生兄弟,也是一對矛盾體。各個國家國情不同,很難相應地比較和借鑒。法國在上世紀50年代曾經開發一個電站,當時開發的時候當地居民和政府也有過一段爭執,搬遷就面臨故土難離的問題。我相信,各國的政府都會考慮用最可能的、最好的辦法來解決移民的新居,同時又能夠開發可再生能源這么一個矛盾。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水電的開發?從技術角度來看或者是綜合來看,中國水電還有多少值得開發?
克索薩:在水電的開發與保護這個全球普遍爭論的話題,并不是中國獨有。那么個人的觀點,首先水電是非消耗性的,是可再生的。它不同于火電,會排放二氧化碳,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另外,水電的開發會引起一些變化,也就是地理環境的變化和移民安置。這些應該是在一個可控的范圍之內,而且特別是人員的安置方面可以通過政府的努力,使人們的生活能夠得以改善,對社會的文明起到一個促進作用。二者相比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提供足夠的電力供應,應該更重要。進一步來講,我個人認為水電的蘊藏量比較豐富,是可以供集中開發的一個電力資源。所以我們不能輕易地放棄它,或者是輕易地讓它流失。
那么發展與保護,只要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然后下功夫去解決它,發展和保護這些矛盾是可以很好解決的,達到一個和諧程度。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開發過的一些大型的項目也不乏先例。
記者:您認為中國水電設備產業的前景怎樣?
克索薩:我對中國的水電市場非??春?,首先中國水電市場蘊含量很大,第二中國政府很注重對電力的開發,因為水電是可再生能源,對環境的破壞小。第三從中國水電市場設備的供應前景來看,還是有很大需求的,我認為這個前景是很好的。
記者:目前什么樣的水電技術在國際上比較受業主歡迎,這方面國內和國際有沒有區別?
克索薩:我們在技術方面沒有什么偏好,主要是按照用戶的需求,然后針對具體的電站按照用戶的參數和要求做實驗性開發。因為水電技術是相對成熟的,也不存在對哪一種技術有什么偏好,一切取決于市場。對于水電來講,每一個電站都是唯一的,對于任何一個電站都沒有第二個跟它完全相同的技術,所以每一個電站技術有一定的適配。適用什么技術,取決于現場的條件。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用戶所追求的高效率、長壽命、高穩定性。中國的用戶一般是希望能夠所有綜合因素好,既有很好的效率,又有比較經濟的價格,同時還有較高的機組利用率。
另外一方面,某一種技術的應用取決于市場,比如抽水蓄能機組為什么今天大規模的上呢?因為今天核電和風電在大規模地發展。核電本身是不能拿來調峰的,因為核電運行調配的靈活性很差,所以它要靠抽水蓄能機組來調峰。以前不需要,是因為以前電網容量沒有那么大,不存在調峰需求。
記者:從技術研發這個角度來考慮,阿爾斯通應該如何進行本土化?
克索薩:技術的本地化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跟項目相關。項目方面,主要由我們天津的項目工程師在做;另外是在為了技術儲備進行的研發方面,讓中方人員作為訪問學者或者交流學者參與進來。中國的工程師離中國的客戶很近,對用戶的需求比較清楚,可以把這些信息反映到研發課題里,技術中心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開發和技術儲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