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8日舉行的“2009環保基層論壇”上,陜西鳳翔兒童血鉛事件屢屢被參會專家和來自基層的環保局長們提及。
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孫佑海總結說,近期發生的污染事件都有這樣一些共性:肇事的污染企業大多是當地招商引資的項目和納稅大戶;多在距離居民點或者水源地很近的地方建廠開工;即使不斷有群眾反映因污染致病的問題,但相關部門卻總能給出“環評合格”的結論,環保部門也因此頻遭公眾質疑。一些來自基層的環保局長也表示工作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對這樣的納稅大戶說“不”。
統計顯示,進入“十一五”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加強基層環保能力建設,僅2008年中央投資支持基層環保能力建設的資金就達34億元。近兩年來,在中央投資的帶動下,環保能力建設資金超過150億元。這樣的投資力度已經改變了過去基層環保部門“廢氣靠聞、廢水靠看、噪聲靠聽、廢渣靠摸”的落后現象,但今年以來,基層環保部門卻多次有不作為的負面新聞曝出。
環保部副部長潘岳認為,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基礎環保的背景下,基層環保部門亟待突圍,要敢于站出來為生態環境質量說話。
夾縫中生存的基層環保
今年5月份,江蘇省儀征市環保局前任黨組書記侯宜中一夜成名。一篇題為“環保局前黨組書記4年來舉報當地污染企業未果”的文章把已經退休的侯宜中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有人說,侯宜中的遭遇折射了基層環保工作者的尷尬,一些環保部門確實對當地污染企業無能為力;也有人說,侯宜中是在炒作自己,甚至還有人爆料說,侯宜中舉報的那家污染企業,跟他本人有密切關系。
侯宜中說,他本人并不在乎外界的評價,但他確實希望通過曝光他個人的經歷,解決當地的污染問題,也希望能讓社會了解到基層環保部門在夾縫中生存的境遇。
環保部門與當地污染企業的矛盾,被侯宜中比喻成貓和老鼠的關系。他說,在這場貓和老鼠的對決中,鼠肥,貓瘦。鼠,往往是地方GDP的貢獻者,有地方首長撐腰,而貓是地方首長任命的,要為GDP服務,讓路。
再有,目前國家相關的標準缺失,面對老鼠的橫行亂竄,貓也無能為力。侯宜中所舉報的那家企業就是典型的例子,盡管那個企業排放的廢氣已經影響了一個城市的空氣質量,但由于國家對其排放的特殊氣體沒有相關的排放標準,導致這個已被千夫所指了5年的企業始終沒有接受過環保的處罰。
環保專家蔣高明撰文說,由于目前我國對違法排污的處罰過輕,致使企業的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這樣一來,基層環保部門對違法排污的企業防不勝防。蔣高明說,當前,許多企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
以水泥和紡織業為例,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要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排放的廢水如果要處理,每噸需花費1.2元至1.8元,增加成本5%。而絕大多數制造行業都沒有太豐厚的利潤,只有在環保處理費上“做文章”,要么偷排,要么修改數據。環保部門要查清楚一起偷排案的成本,大概是其所能處罰污染企業的款額的數十倍。所以通常面臨企業的違法行為,環保部門顯得勢單力薄。
四川省廣元市環保局的張厚美遇到的問題則是,基層環保人員偏低的素質與國家對環保的日益重視不匹配。他說,在廣元當地,“5·12”大地震后,國家加大了對地震災區環境監管能力的投入,投資額高達1610萬元,有很多設備都是國外最新的產品,需要有較高專業知識和外語水平的人員才能操作,但是最近10年內,當地的監測站都沒有進過一名專業技術人員。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環保部門只好從當地大學聘用大學生負責操作這些精密的儀器。
難以和GDP抗衡,相關法律偏軟,人員素質普遍偏低使得基層環保部門只能在夾縫中生存。如果說,上述難題是讓基層環保人員身陷矛盾的客觀現實外,那么還有一些問題則是基層環保人員的主觀不作為。
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躍輝就碰到過這樣的情況,他說,有些地方環境執法人員名為現場檢查,實則浮在表面上,不去車間、不看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情況。有的甚至連現場也不去,僅僅打個電話問一問,或見了企業老板囑咐幾句。
他說,有一些基層環保部門的工作者,身為執法者,卻包庇縱容違法企業,與之沆瀣一氣,通風報信,幫助其應付上級部門的現場檢查。有時候,國家調查組去地方進行暗查,往往都有當地環保部門的車輛跟蹤,調查組每到一個企業,通風報信的電話早就到了。這些現象導致許多環境違法問題得不到及時發現與處理,降低了現場執法的效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