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新要求。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黨面前,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對建設生態文明再次做了強調。這為解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人與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一、生態文明的概念及特征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傳統工業文明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嚴重威脅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生態文明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要求,從文明的高度來統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涵蓋了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發達的生態經濟、完善的生態制度、基本的生態安全、良好的生態環境,等等。
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具有以下四個鮮明的特征:
一是在價值觀念上,生態文明強調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人文關懷。人與自然作為地球的共同成員,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人類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保護和發展自然,給自然以人文關懷。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道德成為社會公德并具有廣泛影響力。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向“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轉變;從傳統經濟發展動力——利潤最大化,向生態經濟全新要求——福利最大化轉變。
二是在實踐途徑上,生態文明體現為自覺自律的生產生活方式。生態文明追求經濟與生態之間的良性互動,堅持經濟運行生態化,改變高投入、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系統的良性循環,使綠色產業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生態文明倡導人類克制對物質財富的過度追求和享受,選擇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
三是在社會關系上,生態文明推動社會走向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一般說來,人與社會和諧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反之,人與自然關系緊張也會對社會帶來消極影響。隨著環境污染侵害事件和投訴事件的逐年上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建設生態文明,有利于將生態理念滲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實現代際、群體之間的環境公平與正義,推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四是在時間跨度上,生態文明是長期艱巨的建設過程。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傳統工業文明的弊端日益顯現。發達國家上百年出現的污染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集中出現,呈現出壓縮型、結構型、復合型特點。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雙重任務和巨大壓力,既要“補上工業文明的課”,又要“走好生態文明的路”。這決定了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取得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是科學發展觀的有機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也是發展,而且是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更好地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靠自然界而生活,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追求。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堅持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看成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整體和過程。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求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好自然。建設生態文明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舉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