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美國大使館每日公布的北京空氣指數,PM2.5這個頗為專業的詞匯也許還埋沒在北京的灰霾里,而不會像如今這般受人關注和警惕。
面對質疑,北京市環境保護局稱,美大使館發布的數據與官方數據不具可比性,不應作為判斷空氣質量好壞的標準。美國大使館新聞發言人包日強(RichardBuangan)也在給時代周報的回復中表示,在大使館屋頂安裝一臺空氣質量檢測儀是為了方便美國公民了解每日出行空氣狀況,既不準確代表整個北京地區的空氣質量,也不具“長期研究價值”。
如果細細回溯歷史,其實中美在環保問題上的紛爭由來已久,而此次PM2.5之爭只是其中一個注腳。就在12月初召開的德班氣候會議上,美國就公開指責中方“并沒有為2020年做好準備”;而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則在會議的最后一天怒斥西方國家“沒有資格講道理”。
如此激烈的爭論,背后是中美兩國在環保和減排立場上的不同,而面對著自己在哥本哈根承諾的2020年比2005年減排40%-45%的現實目標,中國政府顯然已經意識到自己面臨著的重重困難。
北京標準超世衛2.5倍
2011年12月4日7點,由美國大使館發布的PM2.5(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數據引起了網友和北京市民們的震驚。在這組數據中,北京空氣中PM2.5質量指數為522,超過了美國環保局網站上最高污染指數500,健康提示為BeyondIndex(超出指數),與同日北京市環保局發布的“輕度污染”的檢測結果存在較大差異。
盡管爭論如此激烈,并且會一直繼續下去,但是事情在悄悄地發生變化。美國方面的環保數據引起了各界對中國空氣污染檢測的關注,12月7日,國家環保部對此作出回應,該部網站表示,會將PM2.5納入國家空氣質量標準,并宣布將在2016年全面實施新標準。
“我想,(美國大使館的數據)達到了一種積極的效果。”現居北京的美國人安雪峰(StevenQAndrews)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盡管大使館使用的評估方法和檢測手段與中國官方不同,但是這次的結果至少可以讓整個社會反思當前中國空氣污染現狀,推動更加有效地改善環境。
作為一名非政府組織的環境顧問,安雪峰自2006年就開始關注和研究北京空氣污染狀況。他也因為一篇質疑北京環保局數據的文章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媒體關注的對象。按照他的研究,中方與美方對中國大氣環境評價如此之大,主要在于雙方用來表述污染的方式不一樣。
“按照北京市環保局的標準,PM10數值為50μg/m3(毫克/立方米)就已經算得上是優質的天氣了,這樣一來,北京在過去兩年稱得上優良天數的標準占80%;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是PM10數值在20μg/m3以下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天氣,也就是說,北京市最優良的天氣的PM10數值,也超出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將近2.5倍,更不用說尚未進入國家實施標準的PM2.5了。”安雪峰表示,PM2.5比之PM10,給人體造成的危害更大,“這種可吸入顆粒物不僅僅是進入肺部,而且還會對人體的大腦和心臟造成不良影響,不幸的是,小孩和老人們是最大的受害者。”
不僅如此,通過整理北京市環保局七個監測站的數據,安雪峰發現,從2006年開始,北京市環保局不再使用前門和車公莊這兩個污染最嚴重站點的數據來評定每日空氣質量狀況,2008年,干脆在空氣質量更好的郊區新設了三個監測點。
“的確,大多數國家都不會用最差的數據判斷整體的達標情況。”安雪峰在自己的文章中分析,但是也不是像北京這樣用一個精挑細選的樣本作標準。
不僅在北京,美國在廣州的總領事館也新近增加了一個空氣監測站,每日檢測的數據很快也成為了網友轉發的熱點。
“美國大使館定期會與中國政府交流溝通,我們會繼續就空氣質量檢測和其他事務與中方開展合作的。”美國大使館新聞發言人包日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中美“挾持”氣候談判?
12月11日,在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的最后一次全體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沒控制他的分貝和語氣,強烈批評一些國家未兌現承諾。
謝振華怒言:“到現在為止,有一些國家已經作出了承諾,但并沒有落實承諾,并沒有兌現承諾,并沒有采取真正的行動,講大幅度率先減排,減了嗎?要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你提供了嗎?講了20年到現在并沒有兌現。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要發展,我們要消除貧困,我們要保護環境,該做的我們都做了,我們已經做了,你們還沒有做到,你有什么資格在這里講這些道理給我!?”
有人分析解振華之所以發飆,很大原因在于此前他公布了五個前提之后的當天下午,卻遭美國代表倒潑冷水。美國特別氣候代表托德·斯特恩(ToddSter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中國的立場沒有改變,中國并沒有為2020年做好準備”。
據德班會議現場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王克博士透露,美國在會上表示中國現在有很多外匯儲備,對于綠色氣候基金,美國也要求中國出資,來援助最不發達國家,包括非洲和一些小島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