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企業家成名后,想方設法遮掩或粉飾自己的過去,而“譚木匠梳子”的老板譚傳華卻在自己的每一個加盟店里,工整地裝裱了這“一段家史”。對他而言,沒有這些真實的往事,就沒有自己的今天,更沒有現在的“譚木匠”。
譚木匠這個品牌也許大家都見過,一個殘疾人,通過在小小的木梳上做文章,終于成就了一個企業的財富神話,對自己創業家史的坦然,對磨難的深刻體會,對顧客加盟商的誠實服務,讓他成為了木梳中的第一品牌,擁有了幾百家的連鎖店。
“我的曾祖父是一位知名的木匠,小有家業。由于爺爺沾上鴉片和賭博,把整個家業輸得一干二凈,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年輕美貌的奶奶只好求保長將爺爺抓去當壯丁。寒冬臘月,我的爺爺被綁在家鄉樓橋頭的木柱上,光著腳丫,衣衫襤褸,奶奶讓年僅十二歲的父親送了一大碗肉飯去喂爺爺,爺爺邊吃邊破口大罵奶奶沒良心。兩年以后,爺爺戰死在長沙,奶奶也一直守寡到死。父親含恨學藝,成了一個好木匠。
我長大以后一直想當詩人、畫家,由于我的天真和浪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幾近餓死街頭,天意不可違,我仍然還是做木匠的命。“
多少企業家成名后,想方設法遮掩或粉飾自己的過去,而“譚木匠梳子”的老板譚傳華卻在自己的每一個加盟店里,工整地裝裱了這“一段家史”。對他而言,沒有這些真實的往事,就沒有自己的今天,更沒有現在的“譚木匠”。
往事不堪回首。18歲時,譚傳華下河撈魚被雷管炸掉右手;幾年后當民辦教師,聽到一個學校校長為此在背后議論他:“一個人殘腳斷手,多難看,多可憐,要是我殘了,還不如自殺了事!”他被這句無意聽來的話深深地刺傷了。
“我的手也許難看,但我的人并不可憐!”譚傳華毅然放棄了民辦教師的工作,懷揣僅有的50元錢離開家鄉重慶開縣,踏上了艱苦尋求尊嚴的道路。
他曾經為了6個饅頭給人畫過畫像,也曾經當過睡在街邊的流浪漢,還曾經被人當成小偷抓進了收容所……當時的他不僅沒有獲得尊重,還幾乎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不怕,眼睛還在動,就能活”,在昆明,當譚傳華準備以自殺來告別苦難的時候,母親在他18歲受傷時說的那句話卻猛地將他拽了回來。“是啊,我全身都能動,總能闖出一條生路來!”那是譚傳華第一次告訴自己要永遠直面不幸的人生。
之后,他賣過魔芋,賣過紅桔,賣過塑料花,開過預制板廠,最后終于選擇了父親的老本行——當木匠,在自家的豬圈里開起了木梳廠。
“1993年9月14日,李軍到三峽商城推銷,幾位服務員對我們的木梳愛不釋手,隨即掏錢買了8把。看來我們的梳子有市場、有銷路!市場萬歲!理解萬歲!”譚傳華在那個裝著自己第一筆銷售收入的破爛信封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并至今保存著這筆共十六元人民幣的“巨款”。
一段歷程
1995年,譚傳華正式注冊“譚木匠”梳子商標。經歷過艱難的推銷之旅,燒過價值30萬元的不合格產品,搞過無數次技術改革,創辦過《快樂的譚木匠》宣傳漫畫報……1997年,譚傳華的小木梳終于獲得了較好的市場知名度。就在他磨刀霍霍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一個意外的難關擋在了面前:由于沒有固定資產作抵押,銀行不愿意貸款給這個靠生產小梳子為生的小企業,譚傳華后繼乏力。
這是當時中國所有中小民營企業共通的成長難題。
1997年8月19日,對銀行苦苦哀求沒有結果的譚傳華憤怒了,在重慶一家報紙上打出整版廣告: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招聘銀行。在當時的中國,民營企業招聘銀行是一件國內外轟動的稀奇事,全國乃至全球1000多家媒體蜂擁而至,爭相報道“譚木匠招聘銀行現象”,并隨后在金融界、企業界引發了一系列關于“銀、企關系”的大討論。
譚傳華終于獲得了銀行的支持,“譚木匠”的知名度也空前高漲。1998年春節,拿到貸款的他在中央電視臺打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產品廣告,這也是整個木梳行業的第一個廣告。第一個孩子再矮小也是排行老大,冥冥中他獲得了第一個搶先出頭的機會——“譚木匠”毫無爭議地成了中國梳子第一品牌。
但市場似乎并不給這個“第一品牌”面子。此刻“譚木匠”的銷售模式主要依靠商場鋪點。然而,“譚木匠”出名之后,其他木梳企業也開始蘇醒,商場終端競爭激烈起來。
就在譚傳華發現商場這條路不僅走得慢,而且有日益走下坡路趨勢的時候,他無意中嘗試建起來的幾個專賣店,營業額卻節節飆升。與其深陷于商場肉搏,不如另辟一條蹊徑,在專賣店上作文章。譚傳華立即請來當時大名鼎鼎的“余明陽專家團”,為公司導入CIS.這一導入,譚傳華“斗膽”花去了當年三分之一的利潤。同時他重新規劃企業戰略,撤出各地商場柜臺,將商業模式轉向專賣店連鎖加盟的方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