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出口售價不到1100美元的電動自行車,進口的鋰電池成本就占了1000美元;表面上看起來是科技主導的新興產業,骨子里走的還是勞動密集、低價競爭的出口老路———記者在不久前結束的第108屆廣交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國各地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然而不少企業因缺乏核心技術、沒有品牌意識等原因,很快就陷入了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開打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之中。如何防止新興產業“搶了市場、輸了未來”,成為當前有關部門應及時調控的熱點問題。
缺乏核心技術高新科技產業“賣白菜價”拼出口
以電動車、L E D、太陽能光伏面板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無疑是當前企業發展的最熱門方向,在本屆廣交會上,不論是在機械、電子、家電、信息甚至五金、化工等展區內,都可以看到相關產品的身影,可謂是“摩托車與電動車齊飛、LED共白熾燈一色”。
對此,中國機電商會和五礦化工商會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除了少數新創建企業外,大批傳統制造企業向新能源產業轉型,是造成我國新能源產業“爆炸式”增長的重要原因。然而,來自市場一線的情況顯示,由于入行門檻低、缺乏核心技術,我國新能源行業已經明顯呈現出低水平重復建設、依靠開打價格戰拼出口的惡性競爭態勢。
在廣交會展館內,濟南輕騎摩托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心誠指著企業最新推出的幾款電動車說,售價不到1100美元,其中進口的鋰電池成本就占了1000美元左右,“連骨頭縫里都抽干了”。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企業沒有掌握鋰電池的核心技術、產品設計能力差,“很多都是盲目沖進這個市場,互相拼價格,結果去年還能賣1200美元的產品,今年初就降到了900美元,現在又有人喊700美元,刨除電池等成本,基本上就是賠本賺吆喝。”
電動車的尷尬局面,在新能源產業的其他領域也普遍存在。泉州金太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銷售總裁高慶生說,以光伏面板為例,由于惡性競爭和成本上升,低端產品現在基本是在成本線上掙扎,高端產品最多也僅能維持10%的利潤。從事新能源燈具制造十多年的珠海多明麗新能源有限公司經理吳歡說,現在企業利潤不到10%,主要原因就是同質化的產品競爭太過激烈,“很多企業剛轉型踏進這個行當,就發現這個行業并非如想象的那樣,又開始考慮轉型做別的。”
對此,浙江寶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林福增說,新能源產業本來是一個資本和技術“雙密集”的行業,結果很多中國企業只花了大本錢建生產線,卻缺乏掌握核心技術的能力與人才,進而導致產業發展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