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發育不良新能源產業形成“歐美市場依賴癥”
來自交易會的情況顯示,我國企業積極投身新能源產業,一方面由于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導,另一方面則是受歐美等發達國家通過政府補貼形成的市場效應影響。然而,在國內市場缺乏充分發育的情況下,隨著歐美等國對我相關產業貿易摩擦舉措迅速增多,如何避免高度依賴這些國家市場的我國企業受到重創,值得關注。
高慶生表示,目前新能源產業大部分都是外向型企業。因為一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民眾節能意識和政府補貼政策,消費者更愿意購買節能產品。另一方面,雖然未來國內的市場潛力很大,但因節能產品價格比普通產品價格要高出不少,消費者多偏向于選擇便宜的傳統產品,國內市場開發仍有待時日。
曹心誠說,以電動車為例,國內市場上的電動車主要使用鉛酸電池,污染大,回收難,而使用鋰電池的新能源電動車雖然更環保,但價格動輒近千美元,在國內基本沒有市場,只能出口到歐美市場,因為這些市場的政府給予高額補貼,“聽說明年歐盟要削減相關補貼,那我們這個產業發展就會受到很大沖擊。”
浙江巨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國內銷售總經理付亮說,太陽能光伏面板國內市場發展并不是太好,因此很多企業轉而向出口發展,“現在國內組件廠95%是做出口的,國外市場如果發生變化,國內廠家就會死一大片。”
而企業的這種擔憂正可能逐步變成現實。江蘇雅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片區經理屈騰飛說,由于缺乏國家標準,國內企業都是按照歐洲標準或者模仿臺灣技術規范搞起了生產,受其他國家市場制約非常明顯,也“綁架”了我國自己的技術標準設定空間,長遠看來,隱患不小。
一些企業反映,2009年以來,受經濟復蘇不景氣和國內就業等因素影響,部分國家為保護國內市場,已經開始排斥中國的新能源產品。付亮說,目前一些國家已經開始針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案件;林福增說,金融危機后,歐美對新能源的需求和政策都在發生變化,美國10月底針對我國清潔能源搞301調查就是一個例證,“在各種因素疊加下,不排除美國有不愿意讓中國搶占新能源產業制高點的考慮。”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