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成為“人質”已經發生。雖然中國官方并未證實,但空客公司和媒體透露,對空中客車而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中國,已經推遲了55架空中客車飛機的訂單,包括45架A330和10架A380,總價值達到140億美元。印度和中國是飛機銷售市場的大戶,根據空客公司的估計,在未來20年內中印兩國將占全球市場的40%,對于一直與美國波音公司搶占市場的空客來說,這毫無疑問是必須爭取的市場份額。但對貿易戰的憂慮給空中客車的前景蒙上了陰影。除此之外,2月22日,29個國家在莫斯科發表了聯合宣言,提出了一系列針對EU ETS的反制措施,使得歐盟的航空公司也擔憂成為碳排放爭端的犧牲品。
歐盟內部對于貿易戰的擔憂隨著政府間沖突的加劇正在逐步升級。3月,空中客車、法國航空、英國航空等歐盟九家航空相關企業向歐洲主要國家的領導人遞交了意見信,表示因ETS引發的貿易戰將導致歐盟喪失數千個工作崗位。信中稱,僅空客被推遲的訂單就直接威脅了1000個工作崗位,并在未來還將影響到其他1000個崗位。由于其他重要市場對ETS的反感,被推遲或取消的訂單將會越來越多,“這不是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歐洲所能承受的”。信中急切呼吁政府領導人與中國和其他國家政府以及國際組織進行緊急磋商,以尋求折中方案。“我們一直相信,只有全球性的解決方案才能解決全球的航空排污問題。”
碳排放迷局的博弈
在如今內外交困的局面下,一貫態度強硬的歐盟也有所軟化。歐盟最近暗示,如果中國建立將航空部門包括其中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將不再對中國航空公司重復計費。歐洲議會的議員Peter Liese說:“我們非常關注中國出現的關于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場的討論,如果這個系統也涵蓋航空領域,我們將在歐盟的系統中將中國的航班排除在外。”雖然中國要實現這一步尚待時日,而且歐盟如果真的這么做,恐會引發相關爭議,但歐盟這一表態與之前“決不妥協”的強硬態度顯然有所差異。
此外,歐盟將國際民航組織再度推到前臺,聲稱如果在國際范圍內能夠達成碳排放的一致意見,歐盟將修改自己的計劃。而此前,歐盟認為國際民航組織行動過于遲緩,十年來對于碳排放方案仍然毫無建樹,并指責美國多次阻撓相關法案的立法工作。如今,行動遲緩的國際民航組織成為了全球的“寵兒”,相比由歐盟單方面制定游戲規則以及可能引發貿易戰的風險,航空公司顯然更愿意通過這個聯合國機構在多方協調下達成一致意見。國際民航組織一位官員透露:“歐盟正努力尋求各國達成一致意見,而且越快越好。這對于國際組織制定全球規范給予了很大的推動力。”然而,在聯合國的框架下達成全球合意也絕非易事,3月19日,國際民航組織出臺了強制抵消航空公司碳排放的4種替代方案,也被認為未能兼顧各方利益而很難被各國接受。
國際海事組織也面臨相似的境遇。雖然歐盟針對海運業碳排放的措施尚未出臺,但各海運企業已紛紛表示效仿航空企業對EU ETS堅決抵抗的決心。在此背景下,3月2日落幕的以“引入市場機制治理全球航海碳排放”為主題的國際海事組織第63次會議引起了業界的格外關注,但5天的會議并未達成任何協議。當然,國際海事組織并未期望能夠通過一次會議就達成任何結論性成果,此次會議更具“投石問路”的性質,向海運業就碳排放問題施加壓力和發出信號。
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TS)作為歐盟為幫助其成員國履行《京都議定書》中的減排承諾而建立起來的“對抗全球氣候變暖的基石”,覆蓋了歐盟27個成員國以及冰島、挪威和列支敦士登的11000多個電站和工廠,成為全球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市場,其交易量占全球交易量的6成以上。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先行者,歐盟建立起的這個碳排放交易市場,對全球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可以預見,在全球的框架下,利益各方要就碳排放問題達成一致是個漫長的過程,但“雷厲風行”的歐盟想要充當世界環保警察,顯然也不現實。2013年已近在眼前,屆時不僅是海運業因面臨EU ETS的“收納”而必將掀起反抗浪潮,而且也是歐盟對2012年度航空業碳排放情況“算賬”的時候,如果各方仍未能求得合適的解決方案,更大的紛爭恐怕難以避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