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馬丁·格林是“盜火者”一點也不為過。
在一年四季陽光都充沛的澳洲,有一個姓格林(Green)的男子, 將太陽光變成電帶給人類。
不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馬丁表示,自己差一點沒有當成這個“盜火者”。
1960年代,還在讀本科的馬丁就對微電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當他畢業時,馬丁并沒有選擇繼續從事微電子技術研究,“因為當時我看到微電子技術的應用大部分都集中在娛樂方面,比如多媒體的發展。我覺得這個方向不是一個成年男子應該專注的領域”。
當這個年輕人還在思考自己畢業后的方向時,在一位教授的啟發下,他敏銳地洞察到微電子能夠和太陽能電池相結合的前景。“我意識到那些我在微電子領域所接受的學習和培訓,也許能夠讓我把從前只應用在宇宙飛行器上的太陽能利用技術擴大應用到社會的各個方面。”
馬丁·格林所研究的光伏行業讓生活在溫室效應威脅下的人們看到了一絲希望。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馬丁用“幸運”二字來形容自己多年來所獲得的獎項。從1982年開始,獲得澳大利亞科學院的勛章到2002獲得瑞典正確生活方式獎(The Right Livelihood Award,亦被稱為諾貝爾環境獎Alternative Nobel Prize)。其中,提高太陽電池轉換的效能和降低使用太陽能電池的費用,是馬丁對該行業做的最突出貢獻。
世界太陽能之父
1974年,馬丁在澳洲南威爾士大學成立了一個太陽能光伏發電小組,專注硅太陽電池的研究。而同在70年代,歐美國家遭遇能源危機,美國的對策之一就是投入史無前例的資金去發展太陽能電池產業。“而我們,”馬丁回憶起實驗室成立早期,“由于資金不足,只能使用最簡單的設備進行,有些設備還是我們去廢棄金屬堆中揀回實驗室的。”盡管如此,在馬丁的帶領下,這個澳洲的小團隊也開始取得進展。“1983年,我們打破的第一個世界記錄就是在硅片的轉化效能上,兩年后,成功地把效能提高到20%。到現在能進而提高到25%—這個記錄我們至今還是世界范圍內的保持者。”
于此同時,馬丁實驗室還在思考如何將實驗成果推廣利用。馬丁和他的學生發明了一種埋入式接點太陽電池(Buried-Contact Solar Cell),這種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太陽電池的商業應用。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2000年 9月,悉尼奧運村的 650座永久性住宅屋頂上,安裝著峰值 1kW的太陽電池。這些太陽電池使奧運村的住宅和標準設計的住宅相比,可以減少 50%非可再生能源消耗量。此外,包括現在我們看到的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太陽能動力汽車也是得益于他們的發明。
播下太陽能種子
在對學生的啟迪上,馬丁絲毫不比他在科研領域上的表現遜色。而這種對后輩的啟發和引導,在某種程度上,是改變這個世界更有效的方式。馬丁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學有所成歸國后,帶領自己的國家朝清潔能源的路上前進。馬丁驕傲地告訴記者:“在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上市的6家太陽能電池的公司,他們的首席執行官或者首席財務官,都曾是我的學生。”
中國尚德集團施正榮,便是其中一位讓馬丁自豪不已的學生。
談到施正榮給他留下的印象,馬丁仍然記得和施正榮初次見面的場景。“他來到我的辦公室,問我是否有什么工作可以分配給他。而我了解到他在我們學校的物理學院所完成的工作,很感興趣,就說服他繼續完成他的學位,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領薪水的研究員加入我的團隊。結果證明施沒有令我失望,他成了我所教過的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馬丁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則是心態開放、慷慨無私。最令學生們敬佩的一點,就是馬丁一直堅持自己作為科學研究人員的本色。從1982年到現在,各界的獎項大大小小馬丁拿過不下20個,名和利的光環卻對他沒有產生任何誘惑,不少國家都提供高薪厚職請他離開澳洲,轉而為別國服務,他一一拒絕。“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學家。”
至于現在的經濟危機會給太陽能行業帶來什么影響,馬丁表示:“對于太陽能電池來說,無可避免會出現短期的供過于求。不過同時這也有助于整個行業進行自我調節,精簡和淘汰一部分企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