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規劃修編的125個電站,其中的90個已建、14個在建,未建的只有21個。用張珞平的話說,這次環評并不是一個“評估和預見”,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后評價”。
在這份2007年1月出具的結論性報告中,張珞平第一次提出了整個流域富營養化的風險,他的目的已經很簡單,“立此存照”。
兩年后,科學家的警示被應驗。2009年春節前后,九龍江流域爆發了嚴重的甲藻污染,沿岸的漳州、廈門兩地數百萬居民飲用水遭受威脅,這也是該流域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水危機,母親河終于不堪重負了。
轉播到騰訊微博
千座水電站密布九龍江示意圖 (南方周末記者 孟登科/圖)
無休止的口舌之爭
歷時一月的水危機,最終使千座水電站盤踞九龍江的秘密被公開,也點燃了一場蓄積已久的爭論。
事后,福建省政府給了一個環保、水利部門“各打五十大板”的診斷:一方面是因為以養豬業為主的陸源污染排放,導致了入河污染物嚴重超標;另一方面,數量眾多的水電站層層截留水量,滯流的水面導致甲藻生長迅猛。
依照這個診斷開出的藥方是:沿九龍江流域1公里以內的養豬業在兩個月內全部搬遷,而流域內的水電站也全都開閘放水。
這本不失一個全面而保險的藥方,環保部門盯著水電站的最小下限流量的執行情況,而水利部門則盯著環保部門的陸源污染治理進展,然而,兩個部門卻都滿腹不滿,互生埋怨。
在漳州市水利局高工段晨霞看來,九龍江的水質還是出在污染物排放上,鐵腕整治后,九龍江流域的水質立竿見影般好轉了。
而環保局污控科的謝科長則抱屈,養豬業存在好多年,怎么就2009年爆發甲藻?
意見的分歧,甚至波及對水電開發的基本態度上。漳州市水利局原總工程師徐起寅覺得,除了程序上不那么完善,九龍江流域的水電站建得完全沒有問題,“水電是綠色能源,而加強水資源的利用利國利民。”
所謂的加強水資源利用,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建水庫,“九龍江流域豐水期和枯水期流量差別極大,如果沒有水庫調節,枯水期,廈門、漳州的市民將無水可吃。”漳州市水文局副局長朱俊雄也說。
環保局官員則提醒,不要把水庫和水電站混為一談。事實上,在整個九龍江流域,具備年調節能力的大型水庫只有三個,而絕大多數的水電站只為發電。
在張珞平看來,這本是兩個都值得重視的因素,奈何非執一端不可。福建省水利廳已委托河海大學做一個水電站開發對九龍江北溪干流的環境影響的后評價研究,負責該課題組的專家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結論尚待時日。但在漳州一位水利系統人士看來,結論顯然是要有利于水利廳的。他建議,真正要弄清楚誰該為母親河水質負責,就該由省政府委托評估,“但省政府干嘛要這么做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