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江,福建省第二大河流,流經龍巖、漳州、廈門三市,主要由北溪、西溪、南溪三條主要河流匯合組成,計有九個河口入海,故名。全流域總長2000公里,流域面積1.47萬平方公里。
作為一條江,“九龍江”事實上已經消失了。它被稱為閩南地區的母親河,流經龍巖、漳州、廈門三市。
更嚴謹的說法應該是:九龍江流域已經被切割成數百個不連續的、非自然的河段,造成生態破碎,河流生態已完全改變。
橫鎖它的是遍布整個流域的超過1000座的水電站,沒有人去刻意比較過,還有沒有第二條河流如此千瘡百孔。
這樣的秘密出自一份整整遲到20年的規劃環評報告,它的主持者廈門大學環境影響評價中心主任張珞平決定時隔四年后說出來。
那段瘋狂的年代已經過去,“或許一百年后我們才可以把水電站都炸掉”。
轉播到騰訊微博
這樣的小電站,密布九龍江流域,石頭砌成了一個幾米寬的導流渠。 (南方周末記者 孟登科/圖)
“以電興工”,跑馬圈河
九龍江流域水電開發最緊鑼密鼓是2000年至2005年間。
即便是水電站建設控制相對嚴格的北溪干流,也已布滿了10級電站,而北溪干流全長也不過270公里,甚至在10公里的華安縣脫水段,都依次排列著羅溪、龍豐一級、龍豐二級及龍頭山四個電站。
南方周末記者探訪的龍豐一級電站顯得很不起眼,只占據了主河道靠近岸邊的一側,石頭砌成了一個幾米寬的導流渠,正值枯水期,電站每天必須等到下午四五點蓄滿水后才能短暫放水發電。
這是一個連牌子都沒有掛的小電站,甚至在九龍江流域水電開發規劃的名冊中都找不到名字,但電站的工人堅持認為自己是合法企業,因為有工商登記許可,并且足額向華安縣水利局繳納水資源費。
2002年開建的龍豐電站,當時是作為華安縣重點企業被招商引資進來的,兩級各1200千瓦的規??傆嬐顿Y了六七百萬,每年各可以保證發電量300萬度,“若不是2010年的洪水把電站淹了,電站現在已經收回投資了。”
水電站的效益確實可觀。電站的工人給記者簡單算了一筆賬,龍豐一級電站每年可發電300萬度,按每度電平均三毛錢賣出,可以有90萬元的收入,而電站的開銷除了交稅和水資源費外,只需要支付簡單的維修和人員工資。
按照物價部門的批復,龍豐電站的上網電價只有每度兩毛,而實際賣出的電價卻高達三毛,背后又蘊藏著怎樣的秘密?
電力體制改革以后,水電站發電原則上只能賣給電力公司,即所謂的“發電上網”,然而,華安縣打了一個“過網供電”的擦邊球。水電站發電確實全部實現了上網,但是,賣給電力公司的只是一部分,另外部分則以超過三毛的價格自行賣給用電企業,這大大低于當地每度七毛多的工業用電價格。而電力公司只需坐收“過網費”,“過網費也就類似于高速路的過路費。”華安縣水利局干部張梁解釋說。
這貌似一個兼顧水電站、電力公司、用電企業的多贏的“擦邊球”,而地方政府亦因之財源穩健,華安縣每年9億度的水電發電量可以貢獻超過2000萬元的稅收和至少720萬元的水資源費,甚至摸索出了一條“以水興電、以電興工”的發展新路。
便宜的電價確是地處山區的華安縣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唯一優勢,諸如硅廠、氧化鎬廠等耗電產業因此才相繼落戶于此。張梁坦言,“只有建更多的小水電站,打更多的擦邊球,來滿足更多低價的工業用電需求,華安的經濟才具有競爭力。”按照他的估算,華安的水電以及和水電相關的產業收入,足抵半壁江山。
2000年到2005年期間,在地方政府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刺激下,小水電站建設如雨后春筍般遍布九龍江流域的大小河流,但凡立項,無不建成。截止到2010年底,華安縣境內共有228座水電站,平均裝機容量為1000千瓦,成為名副其實的小水電之縣。
張梁坦陳,這也是水電開發最為無序的時期。甚至,縣水利局也按捺不住加入了開發行列,與村民合股開發了一個600千瓦的小水電,直到2009年才轉讓出去,張梁是該水電站第一任經理,而“各級有權力的部門和干部,都紛紛加入了跑馬圈河的隊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