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農村和農業將首次納入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控制范圍。
污染減排是“十一五”環保工作的一個重點,也是帶動環保工作全局的“牛鼻子”。而“十一五”的減排重點是工業領域,對農村和農業的關注極為有限。
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源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分別達到1324.09萬噸、270.46萬噸、28.47萬噸,分別占到全國排放量的43.7%、57.2%和67.3%。在某種意義上說,農業污染已經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農業源污染能否有效控制,對“十二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的完成影響重大。
實施農村和農業污染減排的意義不僅體現在減排本身,更重要的是對生態環境質量所起的決定性作用。若農業源污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十一五”工業減排的成果將很難維持,城鄉整體生態環境質量也難以持續改善。
減排并非目標,“以減促治”,農村環境質量的改善和農業結構的健康發展才是目的。而污染減排正是開展農村環保工作的“牛鼻子”,也是農村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抓手。
□管理措施
減排的首要任務是什么?
建章立制,統籌規劃,完善信息系統,明確核算體系
目前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完善相關制度,制定產業污染防治規劃,出臺監管評估標準、規范,落實責任考核細則
農村和農業污染涉及面廣,包括農村生活污水、養殖業廢棄物、種植業面源和農村生活垃圾等,具有時空分散性、復雜多樣性、隨機性強、影響因子多的特性。因此,對其開展有效的環境監管難度較大,這為農村環境管理帶來了天然障礙。
要在農村和農業開展污染減排,就必須找到目前農村和農業的最薄弱環節,對癥下藥,明確減排的首要任務,方能藥到病除。
□最薄弱環節是什么?
■缺乏監測數據、統計資料
“農村環境保護最缺的就是信息。基礎信息不足,認識就不會到位,工作的針對性就不強,行動的合適性也就無法判斷。”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教授說,“在農村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首要任務就是完善基礎信息。”
“缺乏監測數據和統計資料是農村環保的最薄弱環節。過去,我國的環境監測和統計在農村地區存在漏洞,幾乎沒有系統的統計資料,這也是農村環境的具體情況。好像大家都明白卻又不太清楚它的內在原因,農村環境問題難以得到準確及時的反映。”環境保護部華東環境保護督查中心主任高振寧說。
據了解,現在有關農村環境污染的全國性基礎資料只有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數據。“而由于普查工作是第一次開展,且由于普查采用抽樣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缺憾。對農村的污染源只普查了農業源,農村生活污染源等并不在普查范疇之內。完善農村環境監測體系,獲取全面、準確的基礎信息,是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環境保護部農村環境保護處(以下簡稱農村處)孔源博士說。
前不久,環境保護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也針對農村的信息不全問題提出了要求。其中明確提出,各地要抓緊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污染狀況調查,摸清農村生活污水污染現狀和治理設施情況,為統籌安排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依據;抓緊建立農村集鎮生活污水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減排的監測、統計、考核體系,把農村污染減排工作落到實處。
對于信息的獲取,宋國君認為,建立并完善農村的環境保護信息機制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為農民建立一個知識和信息平臺,如建立一個農村環境保護網站,讓它成為宣傳、教育、培訓的平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收集農村環境保護信息,問卷調查成本低、獲得的信息代表性強,在環境監測起步水平極低的農村地區,問卷調查是個好方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