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電價, 近期仍然難以出臺
以往我國生產的光伏產品絕大部分用來出口,而不是為本國的新能源建設服務。市場結構的單一意味著抗風險能力較差,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中國光伏企業集體陷入恐慌——一旦歐美國家太陽能發電計劃受挫,巨大的產能將如何消化?
好在中國政府適時啟動了清潔型能源項目的建設規劃,一旦中國自己的太陽能發電站建成投產,眾多光伏企業將不再“看洋人臉色吃飯”。但是,光伏發電商業化的道路也并非那么一帆風順。
上網電價的不確定一直是阻礙光伏發電商業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根源主要是太陽能發電居高不下的成本。受制于太陽能發電較低的能量轉換效率(<20%)和較高的運營成本,太陽能發電平均成本高達每千瓦時1.24元人民幣,這個數字雖然比前幾年已經有所下降,但仍是燃煤機組的6倍左右。
今年4月,發改委批復核定寧夏發電集團太陽山光伏電站等四個光伏發電項目臨時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15元人民幣,高出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納入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分攤。對于這個價格,部分光伏發電企業認為難以回本,電網方面則由于并網后電網改造成本等問題,也感到壓力巨大。
地方政府的補助政策本應作為緩解上網電價爭議的有效手段,但這其中存在一個尷尬的矛盾:光伏電站一般都建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如青海、西藏),而當地政府的財政能力卻難以支撐如此大型的項目;東部發達地區太陽能資源有限,但地方政府手握重金,較小的財政壓力更容易吸引光伏企業落戶。在新能源發電商業化的問題上,政府還需進一步統籌協調。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太陽能發電成本呈現出快速下降的態勢和明顯的學習曲線。有關部門對成本下降的觀望態度也是影響上網電價出臺的因素之一。
落實上網電價的確困難,卻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一味給予財政補貼的方法程序復雜,成本過高,還容易造成權力尋租行為,滋生腐敗。適時確立上網電價,逐步替代政府補貼才是長久之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