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振興,需要多方努力
目前,國家對多晶硅生產廠商的準入標準還沒有一個明確詳細的規定。類似以年產能3000噸為標準“一刀切”及“不符合環境規范”這樣比較模糊的說法難以真正對企業進行評定。據悉《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正在醞釀之中,預期相關標準出臺后將進一步規范多晶硅生產行業的準入制度,緩解目前低端多晶硅產能過剩的問題。
與此同時,國家能源局將新上報的規劃名稱定為《新興能源產業振興規劃》,而不是此前市場傳聞的《新能源振興規劃》。雖一字之差,其包含的內容卻有很大區別。新規劃規劃不僅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還包括傳統能源的升級變革,比如潔凈煤、智能電網、車用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等的具體實施路徑、發展規模以及重大政策舉措等的部署規劃。解決新能源并網發電難的問題已為國家所重視并提上日程,希望屆時能有明確的上網電價出臺。
光伏發電在百年之內都將成為最有潛力的能源產業之一,人才培養應該被列為一項長遠計劃。具有強大研發能力和豐富經驗的科研團隊至關重要,作為新興產業,技術水平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意義是決定性的。經過前兩年光伏產業的爆發性成長,我國在這方面的人才儲備已經遠遠不夠,許多開發經驗不足的工程師甚至必須獨立負責項目。與此同時,一線生產人員的流動率過高也將對企業造成傷害。
從企業角度出發,相當一部分國內企業引進的多為國外落后設備和技術,無法做到閉環管理,從而出現了國外沒有的高污染問題。更有一些企業為了減少投資、降低成本,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處理環節,這種做法會令整個光伏行業受到各方沖擊,無異于飲鴆止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政府考慮到招商引資和地方利益,容易放寬環保標準、對污染企業處罰不力,從而對建立節能、低耗、環保、循環、經濟的多晶硅材料生產體系造成阻礙。
在閉環管理方面,以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為代表的國內大型企業正在建設自己的生產回收利用體系,力爭減小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中能硅業與華陸設計院聯合研發、實施的氯氫化裝置能將多晶硅生產中的副產物四氯化硅轉化為三氯氫硅(三氯氫硅是生產多晶硅的原料之一),以解決多晶硅副產物處理的世界性環保、安全難題,同時大大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據悉該技術已申請國內外相關專利。與此同時,更多的中小企業也應提高社會責任感,正確理解政策導向,通過改良技術設備等方法凈化產業環境,促進中國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任何一個產業的振興都不是以代工模式來實現的。光伏產業目前仍然難以擺脫“兩頭在外”的窘境:原料端多晶硅生產技術上的薄弱,結構性的過剩與空白造成了高純度硅料無法自給自足,同時卻背負著產能過剩的惡名;另一端,國內光伏產品嚴重依賴海外市場,抗風險能力較弱,而高發電成本和遲遲難以出臺的上網電價正阻礙著中國光伏商業化的進程。若沒有科技和政策的共同支撐,所謂“啟動第四次產業革命”云云,也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
(本文作者為正略鈞策管理咨詢顧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