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掣肘,低碳環保還是“兩高一剩”
多晶硅是目前生產光伏電池的主要材料,2009年中國多晶硅產量呈現井噴式增長,達到1.4萬噸。該數字約為2008年的3倍,2007年的5倍。理論上國產多晶硅已經可以滿足國內5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制造需求,結束了硅料全部靠進口的時代。然而,中國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
國內已投入量產的硅原料生產方法基本上都是西門子法或改良西門子法,使用改良西門子法提純多晶硅,每千克產品就要耗電多至300度,并產生多至15 千克四氯化硅等有毒副產物。如何更清潔、廉價生產硅原料的核心技術被Hemlock、Wacker、MEMC、Tokuyama、SGS、ASimi和 Mitsubishi等七家國外公司壟斷,對中國公司進行技術封鎖。目前即便是我國的一些大型企業,多晶硅生產成本仍然居高不下,達到Hemlock和 Wacker的兩倍以上。作為低碳經濟代表的光伏產業鏈中最重要的一環,多晶硅生產卻甩不掉“高能耗,高排放”的帽子,實在是有些尷尬。
拋開環境因素,國產硅料的純度和品質也只是差強人意。用作太陽能電池的多晶硅純度必須達到99.9999%至99.999999%。在中國,大企業和小廠之間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有效供給下游產業。所謂國產硅料滿足50%以上太陽能電池制造需求也僅僅是個理論數字,國內企業仍需大量進口高純度硅料來滿足生產需求,而過剩的相對低純度的硅料則難以消化。
實際上,2009年官方即認為光伏多晶硅將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而部分收緊了銀行貸款(年產能不足3000噸或生產過程不符合環境規范者將被限制銀行貸款)。步入2010年,關于多晶硅是否是“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爭議從未停止。前一陣風傳中國政府已低調凍結了光伏多晶硅廠的公開發行(IPO),以期提高準入門檻,引起市場一片喧囂。雖然證監會出面澄清該報道不實,但與此同時從政策層面限制多晶硅產能的傳言仍然此起彼伏。7月下旬,國家能源局證實《新興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已上報國務院審批,據悉該規劃將“加快推進水電和核電的開發建設”作為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而關于光伏產業的表述為“積極做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轉化利用”。由此不難看出政府對大力發展光伏、風能等產能存在爭議的產業仍持謹慎態度。
就目前而言,原本帶給人類“清潔、免費、永恒”能源的光伏行業卻因技術之殤而多少蒙上陰影。技術不足所引起的結構性過剩與空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制約新興產業發展的瓶頸,同時也是眼下關于多晶硅生產 “發展迅速還是剛剛起步;產能過剩還是一片空白”巨大分歧的根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