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保護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強大外力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為改善環境質量創造了必要條件,又為強化環境監管提供了大舞臺。主要表現在:
繼續深化總量控制,以倒逼機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2011年,《“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別減少8%。同時,新增了氨氮和氮氧化物兩項約束性指標,并提出分別減少10%的目標。這一總量約束指標一方面與國家控制經濟增速目標相一致,另一方面又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具體體現。這也表明未來5年環保工作重心將放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上,以建立更為嚴格的環境標準抑制過剩產能的發展,通過污染減排倒逼傳導機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而又為改善環境質量創造條件。
完善環境政策,建立環境與經濟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十二五”規劃綱要》強調要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貫穿于生產、流通、消費、建設各領域各環節,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是把環境保護理念全面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體現,是順應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追求和實現環境與經濟高度融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中促進發展,是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的內在要求。這需要提高環境準入門檻,采取嚴格的環境監管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對國家的法律體系進行生態化改造,全面強化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更多地使用經濟手段管理環境,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財政、稅收、貨幣、貿易、投資、產業、土地等各項經濟政策,將環境保護融入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決策機制和決策機構,滲透到社會再生產各領域,提高宏觀調控科學性和預見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
(二)環境保護是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有效途徑
以環境準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裝備制造業、石化行業、輕紡行業和建筑業等重點產業結構調整。其中,淘汰落后產能,壓縮和疏導過剩產能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重要任務。我國輕工、紡織、建材、石化、鋼鐵等行業存在嚴重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問題。國務院要求,到2011年,淘汰落后制漿造紙200萬噸以上、酒精100萬噸、味精12萬噸、檸檬酸5萬噸的生產能力,淘汰75億米高耗能、高耗水、技術水平低的印染能力,淘汰230萬噸化纖落后產能,淘汰100萬噸及以下低效低質落后煉油裝置,對化肥行業通過上大壓小、產能置換,淘汰技術落后、資源利用不合理的產能。對農藥行業依據行政法規,淘汰一批高毒高風險農藥品種。加快淘汰電石、甲醇等產品的落后產能。要以此明確當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領域,切實提高環境準入門檻,以“兩高一資”行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全面執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十二五”減排順利開展。
以環境管制提升企業競爭力。合理設置的環境管制政策能夠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改進信息和增添創新動力,使企業在面對較高污染治理成本時,通過投資創新活動來滿足管制要求。國內外經驗表明,污染治理支出與環境技術專利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如德國較早實施了產品再循環標準,使德國企業在開發低度包裝產品方面具有先動優勢,率先占領了國際市場。適當的環境管制可以更好地激發企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這與《“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對企業技術改造的要求相吻合。
以環境保護創新發展新興產業。與以往的5年規劃相比,《“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把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放在了更加突出位置。當前推動包括節能環保產業在內的綠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世界范圍內以發展綠色經濟爭奪發展制高點的競爭越演越烈;另一方面,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目前,一些環保關鍵設備和產品仍以進口為主,必須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環境友好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此外,要積極開發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相關聯的產品,并通過市場渠道進行營銷和交易,創造新型商品形態和商業模式。要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