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上,我們并不比歐美先進。在傳統汽車領域,我們的整車設計和制造是落后的,反映在新能源領域,將核心新能源技術和整車技術有效結合將是一大難點;另外,我們在電池的材料、功率電子器件等基礎材料研發上相對弱勢,這是我國工業基礎、工業設計能力的問題。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彎道超車”快速發展。因為,在新能源汽車的應用上,我們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且,我國在戰略層面決心更大,市場更具潛力。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要步入真正產業化,實現大規模的生產和銷售,必須要突破三大瓶頸。第一,技術上的創新和突破,比如,純電動汽車如何輕量化,輕量化后如何滿足其安全性能,這個要求很高;第二,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和技術是否能夠掌握,提高整車制造能力;第三,如何化解投入與回報之間的矛盾,自主品牌發展新能源汽車,前期必須有大量資金投入,而短期內不可能有太大回報。
目前,電動汽車產業化已經開始起步,讓電動汽車走進市場需要企業、政府和消費者三方結合。
首先,企業必須盡到責任,向市場推出性價比合理、國家補貼得起、性能可靠的產品;其次,政府的稅收和補貼政策要到位,鼓勵人們使用新能源車;最后,需要讓消費者的接受和認可。他們會發現,使用電動車并非想象中那么復雜。
如果新能源汽車能夠順利實現產業化,這將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有人預測,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在汽車總產量中占比10%,有的預計是15%、20%。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占比只是5%,2020年我國汽車產量預計達到2500萬臺,那么,新能源汽車就有100多萬臺,這個量已經很大了。
我們估計,未來三到五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會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可能在2015年出現一個“拐點”。那時,產品接受度會爆增,人們進入真正的新能源汽車消費時代。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王傳福:
政策實施跟不上發展步伐
對比亞迪來講,我們認為新能源汽車技術已經成熟,目前我們已經將F3DM低碳版在深圳推向市場,面向個人銷售。
如果要快速實現產業化,新能源汽車只欠政策“東風”助力。因為,在投入市場之后,新能源汽車比傳統汽車價位高出很多,而國家在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上的補貼政策一直未予明確,國家政策的實施跟不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步伐。
在產業化初期,一個全新的產品在沒有量產的情況下,成本會很高,政府應該加大支持力度,盡快制定出相關政策。國家新能源汽車政策即將出臺,這對新能源汽車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目前,只有通過國家引導迅速把銷量做起來,產品才會更便宜。
電動汽車對電池技術要求極高,這也是新能源技術的一大難點。目前,新能源汽車搭載的是串聯結構的鐵電池,1%的不良即可造成100%的不良,因而對產品一致性要求極高,而比亞迪已經具備一定的先天優勢,已經做好了產業化的技術準備,亟待國家政策的跟進。
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總裁 徐留平:
“電動汽車時代”可能隨時被開啟
從今年開始,有不少電動汽車開始試運行,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步入了“電動汽車時代”,最起碼其產量要達到汽車總產量的30%以上時,我們才能這么說。當然,任何時候這個“時代”都有被開啟的可能,因為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產業未來方向。
面對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當前還是要解決兩大難題,那就是“產品成本高”和“基礎設施不配套”。我認為示范運營是可行的,它讓技術不斷成熟、成本不斷降低、品質不斷提高,這也是產品優化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試圖探索出一套新能源汽車的商業運行模式。比如,新能源汽車的成本主要集中在電池上,將來是不是可以在買車的時候買個汽車空殼,電池由另外一個運營商提供;另外,如果由一個地方提供標準的電池,那么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是不是能更便宜,等等。
針對汽車產業現狀,長安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會在兩個方面推進。一是,技術要有突破,這將使得成本降低,安全性得到保障;二是,加快配套設施建設,由我們的合作伙伴比如中國電網、中石化公司等提供電池或其他解決方案。對于未來的新能源市場,長安已經做好了準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