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剛剛閉幕的2010年北京車展上,新能源車創紀錄地達到這一比例。16個國家和地區的廠家帶來展車990款,其中95款是新能源車。
車展上,幾乎每個廠家的展臺上都有一款以上的新能源車。福田汽車展出了國內第一款自主品牌純電動汽車迷迪、第一款純電動輕卡歐馬可和第一款純電動客車歐V,三個“第一”向人們充分展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趨勢及方向,凸顯了其在新能源車技術研發與應用中的領跑者地位。同時亮相的還有比亞迪純電動車E6出租版、奇瑞A3混合動力版和三款純電動車型、通用三款混合動力概念車、大眾“E-UP!”純電動概念車等。
眾多參觀者對這些觸手可及的新能源車表現出極大興趣,不少人忍不住坐到車里感受一番。然而,真到要他們掏腰包時,情況可能就不同了。
據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新浪網聯合發布的《2009福田指數——中國居民生活機動性指數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公眾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較低,其中購買和使用成本高是主要制約因素。
除了價格,新能源車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還要拆除哪些路障?
從事了20年電動車研究的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動汽車分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陳全世認為,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尚需在示范過程中逐步解決。為此,他建議,個人2012年以前暫時不要考慮購買電動車。
美國環球透視有限公司汽車事業部高級分析師曾志凌對2015年后新能源車在整個車輛中所占比例表示悲觀:“如果沒有國家層面上政策支持,僅靠地方政府‘小打小鬧’,很難推廣。”
“標準”可能是有礙電動車前進的一大障礙。曾志凌舉例說,去年,廣東省與日產汽車簽訂了電動汽車推廣協議,未來廣東省電池充電站網絡等電動車的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標準必然就會是日產模式。他擔心如果沒有國家標準,像現在的手機一樣——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充電口是不同的——會對電動車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
“標準是國家重要資源,也是主權的問題。我們絕不能照搬外國的標準。”陳全世還有一個身份是國家電動車標準委員會的副主任,據他介紹,目前國內有電動車標準50多項,但在標準使用率、國際標準申請上還有一定差距。
在《2009福田指數》報告中,人們將“動力技術不成熟”的原因放在影響接受的第三位,實際上動力技術是影響新能源車發展的核心因素,尤其是動力電池的研究開發,直接關系到新能源車能否大規模推向市場。
陳全世推斷“電動汽車推廣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他提醒,千萬不要用燃油汽車的性能要求電動汽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存在著核心技術有待突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市場接受程度較低等問題,但陳全世依然充滿信心,“低碳汽車是未來的方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