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海水電停建波折
“西南水電上馬的很多,但是真正建成的沒有,6月份被環保部叫停是金沙江上的魯地拉、龍開口,在之前,是溪洛渡、向家壩,同樣也是未批先建,遭遇環評風暴,這次又是農業部叫緩,理由是魚類保護沒有妥善解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水電專家說。
小南海水電站涉及到的長江珍稀魚類,包括有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燈3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魚類,另據有關資料表明有云南鲴、中臀擬鲿、長薄鰍、巖原鯉等9種,均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名錄》。
和長江中上游幾乎所有水電站一樣,小南海水電站在最初,也是國務院批準的根據1990年版《長江流域綜合規劃》的梯級水電站。
其壩址控制流域面積70.5萬平方公里,裝機容量17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約93億千瓦時,靜態總投資約239億元。
1991年12月,四川省水電廳以川水發(1991)規876號文批復同意進行可行性研究工作(其時,國家尚未設定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7年7月,四川省計委以川計(1997)能源585號文批準列入當年度地方電力基本建設投資計劃。該工程于同年12月開工,因建設資金未落實,于1998年停建。
“不光是幾經停建,業主方也換過,開始是大唐水力做為業主,但是阻力太大而放棄,后來重慶市還是選擇了三峽總公司,但是今年看起來,這個水電站是非上馬不可了,農業部的專家的意見,事實上也從開始時的堅決反對,現在看起來比較曖昧了。”長江論壇秘書長翁立達說。
2006年,重慶市與三峽總公司正式簽定了《長江重慶段水電項目合作開發協議》,確定三峽總公司為項目開發業主。
“從向家壩到三峽水庫庫尾300多公里的保護區干流江段,以及赤水河與岷江下游段等支流,是40多種長江珍稀、特有魚類最主要和最后的庇護所,而小南海江段是它們完成其生命歷程的必要生態通道。”曹文宣院士指出, “小南海大壩建成后將成為一道巨大的屏障,阻斷洄游性魚類向上游或下游遷移的通道。”
時間上溯至1994年,三峽工程開工。因為工程的開建,使得約40種魚類受到不利影響,約占上游特有種數40%。而由于棲息地面積縮小約1/4。
為有效地保護好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資源,根據三峽工程建設環境保護規劃,在長江上游瀘州至宜賓新市鎮建立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1996年經瀘州市人民政府和宜賓地區行政公署批準分別建立了長江瀘州段瀘州市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和長江宜賓段宜賓地區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1997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兩個保護區合并建立了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將該保護區升格為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