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財政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些年來,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銳意創新,扎實工作,把推進節能減排作為積極財政政策重要內容,初步構建了一套支持節能減排的財稅政策體系,加快推進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努力擴大節能環保產品消費,大力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為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節能減排形勢仍十分嚴峻,任務更加艱巨,必須充分認識深入推進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是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有效手段
我國已進入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長期矛盾與短期問題相互交織、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國際問題與國內困難相互疊加,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難度增大。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但今年以來,外貿進出口增速下滑,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趨緩,汽車、家電等消費品銷售增幅回落,部分行業和企業效益下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從外部環境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顯現,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歐債危機有可能進一步升級,貿易保護主義明顯升溫,世界經濟能否持續好轉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我國出口形勢不容樂觀。我們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繼續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其定位準、見效快、作用直接的優勢,積極擴大節能環保產品消費需求、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努力增加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投資,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二)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但也面臨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能源資源供應日趨緊張、單位產品能耗偏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特別是土地、資源、勞動力等支撐以往經濟快速增長的要素條件正在發生變化,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難以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勢頭。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也處在轉型發展期,各國都在調整發展戰略和模式,大力培育發展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等綠色新興產業,力圖搶占未來經濟科技制高點。各國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加劇,能源資源安全問題日趨突出。我國在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調整產業與能源結構等方面面臨的外部壓力進一步加大。我們要緊緊抓住并利用好難得的歷史機遇,以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倒逼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形成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切實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以發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產業為突破口,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我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由之路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已分別高達56%、20%和70%。同時,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工業化、城鎮化還在深入發展,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能源資源需求仍將呈剛性增長,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將進一步凸顯,并長期存在。不有效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喝上干凈水、呼吸新鮮空氣、吃上潔凈食品、生活在優美環境的期待更高,也對節能減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有利于促進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以盡可能小的資源環境代價,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排放國,人均排放量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在減排上面對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博弈和斗爭更加激烈,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技術領先優勢,正在推動形成更為嚴格的溫室氣體減排新規則,并將其與貿易掛鉤,通過設置碳稅、碳關稅和環境標準等貿易壁壘,抬高進口產品門檻。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也有利于我們提早做好應對準備。
總之,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做好財政節能減排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為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服務。
二、突出重點,推動節能減排向縱深發展
節能減排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可以減少排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產生明顯的社會效益;發展新興產業前期研發投入大,風險高,規模化生產需要大量投入,產品推廣應用初期成本較高。因此,推進節能減排和發展新興產業都離不開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支持。在新形勢下,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和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既要發揮好公共財政的支持和引導作用,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又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調動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有效驅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節能減排工作格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