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汽車市場不斷擴大,報廢汽車引發的安全、環保、資源問題以及汽車再制造產業廣闊的前景,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報廢汽車現狀描述,對比發達國家報廢汽車管理方法特點,提出國內報廢汽車回收利用問題的建議。
一、報廢汽車對社會影響
汽車工業既是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高消耗、高排放、影響環境污染的重點行業。2009年我國汽車累計產銷雙超1360萬輛,汽車總保有量已經突破7000萬輛,按照每年大約7%的報廢量,僅報廢汽車的重量就超過700萬噸。據預測;2010年我國汽車銷售將達到1600萬輛,汽車報廢數量相應也在快速增長,給社會帶來諸多問題。
1、報廢汽車重新回流進入社會,危害極大,由于報廢車輛本身已不符合道路行駛條件,被再次被改裝后進入路面行駛,其車本身性能大變,安全系數大大降低。報廢車重流社會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非法拼裝”,近年來,由報廢汽車總成拼裝上路行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時有發生,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危害。有資料顯示,在國內近3年的交通事故中,有13%是因為使用偽劣和報廢汽車配件所致,非法拼裝車的安全性能完全得不到保證,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報廢汽車對環境污染,汽車生產過程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除主要制造原料鋼材、生鐵外,大量橡膠、塑料、有色金屬被采中,砷、硒等也存在于汽車中。汽車報廢后被非正確處理過程中,所產生廢氣、廢油、廢電瓶以及報廢零部件,對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車內存留的廢機油、報廢的舊電瓶以及報廢的零部件處理不當,將對周圍的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和破壞。此外空調的制冷劑——氯氟烴(CFC,俗稱氟里昂)泄漏時的直接排放,會造成對大氣臭氧層的破壞,給人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3、 報廢汽車上路超期運行危害,國內汽車在到達報廢期后,經常被非法延長使用時間。超期運行的汽車零部件,在汽車運行時可靠性降低,會直接導致剎車失靈,轉向及發動機等零件 失靈;會使車輛的操作穩定性變差,極易跑偏;這些超期使用的報廢汽車,在使用過程中,功能下降,安全隱患增加。2008年,我國各地區出現多起因汽車超期使用導致的交通事故,給當事人和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此外,超期使用的報廢汽車,所有機件磨損嚴重,燃油消耗大于正常水平,排放廢氣無法達到正常標準,機油消耗增加,都造成資源浪費、大氣環境污染等問題。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經濟發展研究分會副理事長應愛斌日前表示,對于愈加嚴重的汽車報廢問題,有人說,成為“世界最大停車場”之后,中國正變成“世界最大汽車垃圾場”。
二、再制造產業前景誘人
低碳、節能、環保成為當今乃至以后的主題,那么汽車工業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實現呢?報廢汽車向何處去?該如何納入到回收利用的再制造軌道上來?
世上萬物都是不生不滅、有生有滅的。既然汽車以年產百萬輛以上的速度生產出來,那么使用生命周期過后,就必須以同樣或稍低一點的速度,該處理的處理掉,該再生的讓它重新獲得新生┄當前,全球每年至少有2600萬輛汽車報廢,如果將它們首尾相連,大概可以繞地球赤道1.5圈。 為了避免生活在汽車垃圾堆上的可能,全球都在進行報廢的汽車零部件回收再制造工程。在中國,這一事項也迎來“破冰”。
我國是人均資源匱乏的國家之一,報廢汽車回收是我國重要的再制造資源,同時也是一個朝陽產業。據了解,汽車上的鋼鐵、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再制造產品的成本只是新產品的50%,同時可節能60%、節材70%。以發動機的再制造為例。市場上,一個新發動機的價格普遍在1.3萬元左右,而一個再制造的發動機,其花費是全新發動機的40%至50%。玻璃、塑料等回收利用率也可達50%以上,與構建“節約型社會”息息相關,產業前景十分喜人。
德法美日等發達國家報廢汽車的再利用率已達80%以上。美國在2009年再制造業的規模已經突破2000億美元,其中汽車行業占到了700億美元。而我國還屬于剛剛起步階段,2009年,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1.8億輛,正常年報廢汽車總量將達到400萬輛,加上國家出臺汽車以舊換新政策,鼓勵汽車提前報廢,今后每年報廢車輛的數目將會增加,再加上每年因維修更換下來的廢舊零部件數量更是驚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今年的再制造產能為發動機11萬臺,變速器6萬臺,發電機、起動機100萬臺,總產值不到25億元。與此相對比的是,到今年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7000萬輛,假如有一部分備件采用再制造產品,那么再制造產品需求將超過30億元,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汽車回收產業正處在朝陽期,將是下一個高速增長行業。
三、行業生存狀況不佳
雖說汽車回收產業正處在朝陽期,但這個行業眼下卻很尷尬。當前,我國汽車報廢標準遵循的還是2001年由國務院頒布的《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其中對不同車型的使用年限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按照這一規定,包括摩托車、農用運輸車在內的汽車,如果達到國家報廢標準,或者雖未達到國家報廢標準但如發動機或者底盤嚴重損壞,經檢驗不符合國家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或國家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都將進行報廢處理。
然而,對于大多數中國購車者來說,購車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即便是在汽車接近報廢期限時,很多車主也舍不得換車,更不會將汽車送進報廢汽車回收中心,而是希望盡可能多開幾年,哪怕是冒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前報廢汽車獲得的補償費很低,遠遠提不起車主的興趣。
從2009年開始,我國調整了部分車型老舊汽車報廢更新的補貼標準,以調動車主報廢舊汽車的積極性。比如說報廢大型載客車的補貼標準,由原來的6000元提高到了1.8萬元。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報廢汽車回收的情況,一些報廢汽車回收企業短時間內出現了車源增加、效益提升的現象。
然而,由于以舊換新的車型范圍限制過嚴、補貼金額少、手續復雜等原因,這一政策并未帶來持久的助推力。像以舊換新的車輛主要是針對符合一定使用年限要求的中、輕、微型載貨車和部分中型載客車,限制條件太多;補貼金額雖然較以往有了明顯提高,但與車輛轉讓出售相比,還是沒有絕對的吸引力;由于補貼金額并不是現場發放,而是需要申請的車主辦理一系列審核手續,非常復雜,這也把很多車主拒之門外。
此外,拆解工藝落后,再利用渠道不暢,拆解企業生存狀況不妙。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具有一定規模的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有400多家,但大多拆解水平低,場地簡陋,設備、設施落后。
按照400萬輛汽車的年報廢量計算,平均一家報廢汽車拆解企業每年可以接收報廢車1萬多輛。但是實際上,一個廠一年拆掉500輛汽車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根本“吃不飽”。原因是大約60%的應當報廢汽車流入了二手市場,沒有經過報廢拆解處理,就又上路行駛了。這樣,汽車報廢回收企業拆解汽車的數量十分有限,規模效益根本出不來。由于車輛的拆解主要靠人工完成,企業人力成本也比較高。此外,汽車拆解再利用渠道單一,也使拆解點難有好的收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