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談到環境污染,人們往往會想到的是空氣的污染,關心大氣中的PM2.5,關心霧霾的程度;往往會想到的是水資源的污染,關心飲水質量,關心用水安全。而對土壤的污染、土壤的修復和改良卻談得很少,有關部門雖然...
-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人口的激增勢必導致垃圾圍城愈演愈烈。相對填埋等技術,垃圾經焚燒后不僅可大幅降低體積,從中獲得電力能源,避免填埋等處理方式對地下水和土壤可能產生的二次污染,更可解決我國各級城市人均面積...
-
“垃圾焚燒行業正處在波峰期,市場容量很透明,競爭格局在慢慢固化?!弊》亢统青l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劉暢近日在第七屆中國垃圾焚燒發電發展論壇暨固廢處理技術交流會上表示。據了解,目前,瀚...
-
導讀:《“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力爭超過2萬億元。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這個市場,環保市場真正進入了“戰國時代”,那么作為一個資本驅動的產業,中小企業...
-
導讀:眾所周知,現在的節能環保行業非常火熱,不僅僅是堅守行業的節能環保企業迎來了春天,不少企業都在跨行業的擠入節能環保行業。本文主要系統化解讀節能環保行業大趨勢:環保產業化和產業環保化。眾所周知,現在...
-
我國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已有17年的歷史,取得了一些進展和成效,但也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和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都對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前不久,...
-
曾經無處安放的垃圾變成了搶手的有機肥;甘蔗渣發電,其濾泥作肥;變廢為寶的不銹鋼制品等“再生產業”成了工業支柱……記者近期在廣西多地了解到,各種垃圾經分類處理后,開始成為經濟轉型的有力推手。從“垃圾圍城...
-
截至目前,中央環保督察組共進駐了16個省份,近2/3的省份的督察意見涉及水源保護問題?!八畻l”提出了推行飲用水水源信息公開化。有專家指出,監測結果的公布中,將符合III類及以上的水源水質寫為“達標”...
-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垃圾干濕不分就扔到垃圾桶;垃圾分類后投放到垃圾桶,結果環衛工人全混合倒在一個垃圾桶里運走了……17年前,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率先啟動“城市垃圾分類”試點,鼓勵垃圾分類,但效果并...
-
說起生活垃圾分類,山東青島的居民王女士深有感觸?!耙婚_始,每家每戶都發放了不同顏色的垃圾袋,用來裝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別投在不同顏色的垃圾桶里??蓵r間一長,大家都沒了分類的耐心。后來發現,環衛車運垃...
-
最近,“藍天保衛戰”成為出鏡率較高的環保熱詞。而要打這場攻堅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抓住散煤污染治理這個“牛鼻子”。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例,其國土面積僅為全國的7.2%,卻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主要大氣...
-
近兩年來全國各省著力推廣運用PPP模式,中國的PPP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對我國創新財政投融資方式及深化財政改革,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促進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從動因而言,從本...
-
近年來,國家日益重視對土壤的保護和治理。隨著“土十條”落地并執行,以及“十三五”關于土壤修復政策的提振,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報告顯示預計2017年土壤修復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40億元。而且還測算,“十三五...
-
2017年4月1日,平地起驚雷?!缎侣劼摬ァ凡コ鲆粍t重要新聞,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國家級新區。一石激起千層浪,新聞一經播出,引發了全國人民的熱議。自不必言,雄安新區的“落地”首先帶“火”的...
-
大家好,我是一根玉米秸稈,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我。一到春耕、秋收前后,很多農民就在田里放上一把火,我們燃燒產生的煙氣造成大氣污染,令人生厭。不過你別著急,這種把我們“付之一炬”的狀況正在改變,我們秸稈家...
-
若以平均漏損率20%計算,中國水務企業一年的漏損水量為102億噸,若以售水每噸水價2元計算,則自來水漏損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200億元以上。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呢?水務管理智慧化應運而生,智慧水務借助網絡、...
-
【人物小傳】韓喜清,男,1986年06月出生,甘肅宕昌人。2003年12參加工作,現任文昌發射場發測站污水處理崗位技師。主要負責文昌航天發射場生活污水處理、推進劑廢水、廢液處理。2016年7月被評為優...
-
同質化的企業提供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正推動水環境治理行業加速進入沒有技術和模式創新基礎的“偽成熟期”?!笆濉逼陂g,我國環保產業政策將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生態...
-
還記得章丘上皋村“10.21非法化工廢液傾倒事件”嗎?現在要集中整治了。4月初,山東省地礦局801隊成功承攬了上皋村廢棄化工污染場地修復治理工作,這是山東省目前實施的首個最大污染修復整治工程。該項目將...
-
3月30日,《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發布,明確了垃圾分類主體范圍、強制分類要求、全民參與引導、配套體系構建等問題,打下我國新一劑的垃圾治理“強心針”。近日,人民日報刊登“垃圾分類,國外這樣做”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