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11月27日《時事開講》以下為文字實錄:
王若麟:各位好,歡迎收看《時事開講》,我是王若麟。在全球進入工業化這100年來,地球的氣溫升高了0.74攝氏度。大家可能想偌大一個地球升溫0.74攝氏度好像無所謂,我當初就是這么想的,但是我再給大家一個數字。如果地球升高1攝氏度,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將會全部死亡。如果升高2攝氏度,格林蘭島的冰蓋會全部融化,海平面會上升7米,很多國家和城市就會面臨著消失。可以說地球正在發燒,不過12月初,一次給地球降溫的大會診將會在哥本哈根舉行,毫無疑問在影響人類共同命運的道路上,哥本哈根將是非常重要的一站。相關話題,我們請李煒先生來點評分析。李先生,我們今天將會從一個歷史的脈絡來梳理這個問題。擒賊先擒王,我們先說說罪魁禍首溫室效應,從過去很多國家都采用了哪些手段來控制氣候的變化呢?
美國過去不敢承擔減排責任
李煒:其實溫室效應,過去人們沒有注意到,大家覺得我煙筒冒煙,大家以為這煙就飄到外太空就走了,汽車冒尾氣也是好像跟地球沒關系,就會走了。可是大家忽略了一個問題,二氧化碳排放出去以后,它被大氣層罩住是散發不走的,它就不能離開地球,就等于是排放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大家知道,二氧化碳多不是說我們家里生爐子多起來的,是工業化以后。大家知道工業化200多年了,這200多年人類不斷的在生產工業化產品,就消耗大量的熱能,熱能產生的二氧化碳就堆積成很厚的棉被子把地球給蓋住了。
蓋住了以后,先是科學家發現這些問題,發現南極的冰山在融化,北極的冰山也在融化。大家開始意識到,就開始呼吁。終于在1997年,這個好記,就是香港回歸日,回歸的那一年,國際達成一個協議,這個協議是很著名的叫“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什么意思呢?就是人類終于明白了,我們工業的二氧化碳的熱量排放,就是廢氣排放不能無止境的去排放,要限制。當時就有50多個國家簽訂了這個協議。
當時應該首先是進行了200多年工業化生產的這些國家帶頭,你們要限制你們的排放量。定個什么標準呢?咱們定個標準,就是說以1990年全球工業國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基數,在這個基數上到2010年,就是到明年,要降低5.2%這么一個數字。降低5.2%,有50多個國家簽約,中國也是簽約國,中國是很大方的就簽了,但是中國哪有那個能力啊,我們正在發展。別忘了,“京都議定書”是只對發達工業國有限制,而且是強制性的限制。每個國家分配的減排不一樣,但是平均是5.2%。發展中的國家,像中國、印度這些國家沒限制,同時“京都議定書”里還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這些發達的工業國要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減排問題。因為它們一些高耗能的工業都是維持生活的,你要讓它拆了這個工廠建新工廠,或者把灰塵減少的話,要有技術,要有資金。發達的工業國應該幫助這些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要給技術和資金,沒問題,發達國家都承諾了。
但是這種國際公約有個很討厭的一條,各國要拿回去叫它們國會審批,國會批準了,締約國才能夠執行它的責任。各國都說沒問題,拿回去,歐洲、日本,因為這是在日本京都開的嘛,所以日本人是帶頭執行,日本在減排方面走在全世界最前頭了,它是最前頭的國家。德國做的也不錯,但是當年簽約的一個最大的國家,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拿回去以后本來也準備干,當時小布什當總統,他想不對啊,我一弄減排的話,第一國家要拿出錢來投資,它當時錢都拿去打仗去了,又是阿富汗,又是伊拉克,一年四、五千億美金,它哪有錢做這個。第二,減排意味著有些工廠要關門,高耗能的工廠要關門,那就面臨著失業,我怎么解決失業問題呢?可是我也不能這么說,那就太自私了。它想了個辦法,它說現在印度和中國這些國家的排放量也很大,都快趕上我們美國啦,它們也得減,憑什么它們不減,我減。于是就產生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減排問題上的沖突。但是這并不是“京都議定書”本來的意思,這是小布什,美國不執行“京都議定書”,使得“京都議定書”很多的承諾到今天都沒有兌現,這個議定書到明年2010年到期作廢。
王若麟:好的,謝謝李煒先生。至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分歧到底在哪里,為什么美國不想加入“京都議定書”的具體細節在什么地方呢?我們下節會為你詳細評述,我們稍后休息一下,廣告之后會繼續為您開講。
李煒:中美就人均減排標準存在分歧
王若麟:好,歡迎回到《時事開講》。雖然“京都議定書”到現在為止得到了全世界170多個國家的支持和肯定,但是這個議定書自誕生以來就是營養不良。而這種“先天缺陷”就是由于美國的不理不睬,這個可以說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發達國家,為什么對這個有益于全人類的國際公約采取這種不好意思、回避的態度呢?我們馬上會為你揭開其中的玄機。李老師,在解決全球氣候暖化問題上也可以分為兩大陣營,是發展中國家陣營和發達國家陣營。本來可以說是造福全人類的事情,為什么在對抗氣候變化的問題上,還出現這么大的分歧,就像美國不想加入“京都議定書”?
各國分歧的焦點
李煒:小布什說,好,我雖然是排放量最多,但是它不說它本來的原因,怕失業,怕拆工廠,怕投資。它是說像中國、印度排放量也很大,像中國當時都快趕上我了,它也要減,憑什么它不減,我減。好,這就產生了現在有兩種觀點,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提出這么個觀點,說大氣層蓋了這么多的被子,就是二氧化碳產生了溫室效應,我們可以假設它蓋了10床被子,其中有8床被子都是發達工業國蓋上的,因為它是累積的,這是200年來累積的,你蓋了8床被子。中國、印度和巴西這些發展中國家,我是后面加了兩床被子,就是80%的溫室效應造成的原因是發達國家造成的。可發達國家的理由是,我不說歷史,我說今天,我說2009年,咱們說今年的排放量,你排放的跟我差不多,它這么說。因為中國和美國,一個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排放量是中國,一個是發達國家的最大的排放量是美國,這兩個國家加起來,占到全球當年排放量的40%。
王若麟:接近一半的。
李煒:接近一半,所以中國和美國,第一,中國根據“京都議定書”是作為發展中國家沒有義務來強制性減排,但盡管這樣,中國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也就是明年就到期了,第十一個五年計劃,自己制訂了一個就是單位GDP能耗要降低20%。算下來5年計劃,每年減一點、每年減一點,現在到今年為止,因為今年是我們五年計劃的倒數一年,明年就結束了,我們現在減排了多少呢?13%。
所以中國現在去參加丹麥國際峰會的時候,昨天公開宣布,我們以2005年為基數,到2020年,我們單位GDP的能耗減低,我們說是45%。我當時看了這個數字嚇一跳,別忘了,減低45%,我們是到明年結束的時候,我們可能已經減低了20%,也就是說2010年到2020年這10年內,2個五年計劃,我們再減另外一個20%到25%,完全是有可能的。當然這里面有兩個重要的支持,一個是資金的支持,一個是技術的支持。如果中國沒有國際上的技術支持的話,這個目標實現還是很難的,但是資金支持,如果中國經濟維持現在這個狀態發展,資金還是有出路的。這就是說這個分歧,中國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被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