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7時13分報道,最近,全國多個省區都拉響了“氣荒”警報。“天然氣荒,不天然!”這是央視《新聞1+1》不客氣的節目標題。既然是不天然,那就屬人為了,矛頭指向的還是“老冤家”——中石油、中石化。
一方面,各方質疑兩大巨頭是“捂氣惜售”,“挾氣漲價”,可謂居心叵測。這里的“捂氣惜售”怎么看聽都有點像開發商的“捂盤惜售”。另一方面,石油石化巨頭也是連連喊冤,說無論是供氣量,還是生產能力,都到了盡頭,如今“地主家也沒余糧”了,怪我何用?
誰對誰錯,一時間沒有答案。有人就說,“氣荒”問題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與公眾“躲貓貓”。而大多數公眾對“氣荒”的疑問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疑問一:造成這次氣荒最重要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天氣原因?如果是天氣原因,為什么預案和調節機制沒有發揮作用?
疑問二:這次氣荒是因為供需矛盾,還是由于天然氣供應企業勘探開發和地下儲氣投入不足?
疑問三:這一次“氣荒”會不會是下一輪天然氣漲價的序幕?會不會有人利用公眾利益作砝碼,形成“價格逼宮”?
面對這種種質疑,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昨天(23日)首次出來予以了回應。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坦言,天然氣供應緊張最主要的原因是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
首先造成“氣荒”最根本的原因是供需不足。冰凍或者是天氣寒冷都不是天然氣運輸的理由,天然氣是管道運輸的,雨雪冰凍與天然氣的運輸不構成任何影響。今年因為突然冷了以后高峰提前了,高峰雖然提前了,但是天然氣地下儲氣庫得準備充分,每一年都有冬天,正是因為有冬天才要建地下儲氣庫,才要保證冬天用氣高峰的用氣,這是投資高峰必須要投的內容。
但是如果你在這方面不去投入的話,必然在冬天不能保證供應,我們國家的地下儲氣庫跟日本、跟美國比都是太少了,我們的能力太弱了,不管是中游的管道建設還是下游的配氣都存在投資不足。另外一個是沒有按照規律辦事情,中石油西南分公司說,由于我新的井打了以后效果不好,老的井氣又用完了所以出現這問題。這不是理由,既然簽訂了協議要向一個城市供氣,必須要預先進行投資,必須有一個保證,你有100萬立方米,就應該按100萬安排你的用戶,你有1000萬你按1000萬安排你的用戶。 記者 費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