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能源項目建成發電,其并入電網問題也成為制約新能源發展的瓶頸,側面導致產能相對過剩。為此,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了中國電力科學院的副總工程師白曉民、副總工程師胡學浩,分析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現狀,解讀智能電網研究的最新進展。
中國證券報:風電設備、多晶硅產業被政府有關部門判斷為“產能過剩”,請問應如何理解當前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現狀?
白曉民:近期,有關新能源局部產業鏈環節的產能究竟是否過剩的討論此起彼伏,但實際上,產能是否過剩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原因是,無論產能多少,若不能解決新能源并網發電的問題,都沒有任何意義。
政府對新能源局部產業作出過剩的判斷,主要是基于目前新能源的生產環節與應用環節不夠匹配的現狀而言,如相對于國際多晶硅的需求,國內產能趨于過剩;而從企業角度看,相比較我國風電、光伏資源的蘊藏總量,目前的產能尚不能稱為過剩。雙方的觀點看似矛盾,實際是問題的兩個方面。
胡學浩:所謂產能過剩,是近年風電、光伏產業出現一窩蜂投資熱,這直接導致兩個問題:一是電能質量不能保證,在并網檢測中,發現電能不穩定,不符合電網接納標準;二是安裝無序化,目前國內的風電裝機總量雖不算多,但集中在西北這類電網薄弱地區,因此全額上網難以保證,新能源電力的供輸不匹配導致相對過剩。
如果加快對新能源建設規劃、并網標準的制定,同時提高智能電網對新能源的接納能力,目前所謂的產能過剩的問題將得到很大程度的緩和。
中國證券報:請問智能電網建設近期有什么進展?
胡學浩:國家電網明年年初有望針對智能電網出臺兩項重要文件,一是智能電網發展規劃綱要,一是關鍵技術研究框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