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攝氏度的車間內,戴著防風眼鏡、防毒面罩的分揀工人站在傳送帶前把垃圾中摻雜的石塊、磚頭挑揀出來,剩下的垃圾傳送到存放池內。與此同時,一個巨大的抓斗從垃圾池內緩慢地將垃圾抓起,把它們從燃燒到千度高溫的焚燒爐頂端投進去,焚燒爐內的高溫迅速將垃圾烤干焚燒。這是6月30日,任城區李營街道的濟寧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暨濟寧中科環保電力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的情景。“有了垃圾焚燒發電,咱濟寧的生活垃圾終于告別了填埋!”該公司副總經理李世存指著正在大口大口“吞食”垃圾的現代化焚燒設備,臉上洋溢著自豪的微笑。


總控室通過先進的設備監控所有環節的運行,干凈的操作室內,技術人員通過操作手柄就能將垃圾投到焚燒爐中。
記者了解到,濟寧市垃圾綜合處理廠暨濟寧中科環保電力有限公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2號發電機組已于5月28日并網發電調試成功,并在7月份正式投產運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把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上的道路上又進了一步。
生活垃圾有了“好歸宿”
“我們采用是國內領先的循環流化床垃圾焚燒發電專利技術,設計規模日焚燒處理垃圾1000噸,最大處理量1500噸/日。”李世存告訴記者,該垃圾發電場目前配置了3臺500噸/日循環硫化床垃圾焚燒爐和2套15兆瓦汽輪發電機組,目前只有2號機組正常運轉,其他設備還在調試階段。
“其實,垃圾發電早已不是新鮮事物,在廣州、江蘇等地,焚燒垃圾發電廠已有相當數量。”綜合部副經理韓化雷表示,南方垃圾分類程度高,但北方垃圾通常不分類、含水量高,塊頭大甚至包括建筑垃圾。“我們采用的焚燒爐適合吃"北方粗糧"。”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有了焚燒發電才算有了好歸宿。”李世存說,他原本就是這個垃圾處理廠的負責人,之前一直采用填埋方式處理,投資省、工藝簡單、對成分也沒有嚴格要求。“缺點太多了:占地面積大、容易產生填埋氣、垃圾滲瀝液等污染土壤、水體,尤其是地下水,非常影響居民生活。”
而用垃圾發電,可使體積減量90%以上,高溫焚燒處理了有毒有害物,燃燒剩下的殘渣粉碎后制作氣化磚也是變廢為寶。“這里的發電量,相當于年節約8萬噸標準煤,同時減少二氧化硫等氣體的排放。可以說,既創造了經濟效益,又能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李世存表示。
“現在垃圾技術比較成熟,可操作性強。”韓化雷說,之前有人擔心垃圾燃燒的排放物可能污染環境,但煙塵氣體經過煙氣凈化系統后是完全達標的,二噁英的排放量比歐盟標準還低,“你看我們的大煙囪,現在看不出來在工作,其實排放量蠻大的。而且助燃所需的占燃燒總量5%-10%的煤炭量也是相當低的。”
另外,記者了解到,該垃圾處理廠120萬立方米的填埋坑也已經用到80%以上,接近使用上限。垃圾發電,來的正是時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