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海,光伏四巨頭施正榮、苗連生、高紀凡和瞿曉鏵再一次坐在同一個主席臺上。和半年前在北京歷史性的第一次聚首相同,這次還是為了應對美國雙反。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同行是冤家。能讓這四個大佬一而再就一件事聚首表態,許多人都感覺到:事態嚴重極了。但可能也沒那么嚴重。
2011年,在北京的新聞發布會上,英利除了董事長苗連生本人出席活動之外,從在會場外引路到會場內負責簽到的,全都是身著英利工作服的員工。如此的興師動眾,被外界理解為英利“很重視”。但這次,苗連生卻說,“我個人認為今年全球安裝量在30吉瓦左右,美國充其量也就4吉瓦,占不了多大比重。”
對行業內所擔心的歐洲可能效仿美國提出雙反調查一事,苗則認為,“鑒于歐洲當前的經濟形勢,為這么點兒事,把中國這么大的一個貿易伙伴得罪了,不是什么好事情。”
末了,他不忘補充,“這只代表本將軍的觀點,不代表臺上其他三位將軍觀點。”
其他三位將軍是怎么想的呢?在這次新聞發布會之前,尚德就已經對外表示,已經開始準備全球化的市場運轉策略,從中國大陸外的國家和地區采購太陽能電池片,以規避反傾銷稅。
天合的想法也類似。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說,“現有的目標是臺灣地區,加拿大和馬來西亞。”
阿特斯也有自己的應對方式,除了外購電池片,阿特斯致力于轉作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2011年電站建設營收占總營收比重為10%,2012年計劃增加到25%,2013年是40%。”
即使以上方案都不好使,可能也不用怕。“我們通過規模優勢、技術領先優勢和制定靈活機動的銷售策略,不斷降低光伏發電成本。像我們一個企業,你那賣兩塊,我這賣五毛,看你買誰的?”苗連生說。
當然,這是將軍們才敢說的話。對于中國更多的光伏企業來說,可能蔓延至歐洲的“雙反”戰火讓他們絲毫不敢大意。
實際上,上海四巨頭的新聞發布會剛一結束,在北京的一個小型討論立刻開始。“我們要提前行動,主動出擊。”福能集團董事長劉佳勇說。
他所說的“主動出擊”,是將在于6月在德國和7月在北美的展會上向當地民眾發放是否支持雙反的問卷,“如果多數人不支持,我們希望歐美政府傾聽民眾的聲音;如果多數人支持,我們只有認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