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參與這個總量為10兆瓦項目投標的三家公司分別為阿特斯、晶科能源和海潤光伏,但卻因為SolarWorld打著made in Germany的廉價組件敗北。
“0.59 DDU?我可以說臟話么?”一位業內人士在獲知此消息時說。他認為,真正的德國制造不可能這么便宜,“SolarWorld的誠信有問題。”
所謂DDU,是指賣方將備好的貨物,在進口國指定的地點交付, 而且須承擔貨物運至指定地點的一切費用和風險(不包括關稅、捐稅及進口時應支付的其他官方費用), 另外須賣方應承擔辦理海關手續的費用和風險。
“都說中國組件便宜,但是這個0.59歐元/瓦約合4.7元/瓦的價格,基本上已經是中國的一二線組件廠商的成本價,如果再按照DDU的支付模式,肯定是虧本的。”上述業內人士說,“更何況SolarWorld的組件上還寫著‘產自德國’,但這個價格一定做不下來。”
一般認為,且不論中國的組件生產具有原料聚集和規模較大的優勢,僅是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已經讓中國組件最終在價格上低了不少。
“歐洲的人力成本較高,聘請一個員工的企業成本約在50萬元/年,這在中國可以雇傭到七八個人。”劉佳勇說。
前述業內人士分析,如此低的價格只可能是SolarWorld找中國的三線企業或者印度公司做代工,“但如此低的價格下生產的組件,質量肯定難保證”。
當然,歐洲企業找代工并非沒有原則。“有些企業還是很愛惜自己羽毛的,都找的是質量可靠的中國廠商。”前述業內人士說。
實際上,多名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SolarWorld在中國擁有多家代工企業,最知名的莫過于尚德。但尚德電力投資關系部主任張建敏卻并不承認這樣的傳言,“我印象中尚德沒有給SolarWorld做過貼牌,我印象中我們都是只做自己的品牌。”
而現在,美國的雙反,將光伏市場的排外性再一次加深。
美國雙反的直接原因,是總部位于德國的SolarWorld于去年10月19日聯合了多家美國公司組成美國太陽能制造聯盟(CASM),并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
阻擊戰“彈藥”足夠?
不過,一些評論也認為,在美國雙反的過程中“陰謀家”SolarWorld并未如其想象那般最終坐收漁翁之利。
“假如電池片不是中國大陸產的,美國雙反稅率可以避免。”RENOGY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懿說,“SolarWorld受益?行業價格如SolarWorld所愿?”
SolarWorld可能也意識到了這點。繼在美國挑起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之后,這家德國最大的太陽能組件制造商表示,計劃于2012年年中在歐洲發起針對中國太陽能制造商的反傾銷訴訟。
“我不認為SolarWorld在歐洲申請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會得到政府的支持。”沃爾索太陽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施睿(Stefan Riel)說。沃爾索的母公司Wirsol Solar AG成立于2003年,在德國電站開發及系統集成領域排名前三。
“如果沒有中國便宜、高質量的組件,如美國、德國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大多數光伏崗位或許就不存在了。”施睿表示,“Wirsol Solar在近幾年中只從尚德和英利采購組件,以顯示中國合作伙伴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劉佳勇實在難像施睿這般樂觀。“從過往服裝、皮鞋、小家電等行業的情況來看,一個國家針對中國商品的雙反一成功,其他國家肯定跟風。”劉佳勇說。
他表示,2011年德國一些光伏企業的倒閉,可能刺激德國政府對中國企業雙反。“各國的GDP很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制造業的稅收,打擊中國企業、保住本國企業,間接上可能增加國庫的收入。”
“我們將和福能一起,廣泛聯絡因中國光伏受益的全球企業,聯合專業媒體、協會、展會機構,在慕尼黑Intersolar和7月北美展會發放是否支持雙反投票問卷,放置投票箱,展開網上投票,反映最真實的聲音和力量!”德國拜爾光伏公司、德國拜爾光熱發電公司董事長王學軍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