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灰霾天讓其元兇PM2.5走入公眾視野,而公眾的疾呼又將其推入“新國標”。在環保部門邁出了監測步伐的同時,減排的步子也在加緊。細小粒子PM2.5,步步倒逼著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的出臺。在環保部“新國標”的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官員表示,目前《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規劃》正在加緊制定,今年上半年有望出臺。
問題:區域城市相互影響
據統計,近年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每年出現灰霾污染的天數達100天以上,個別城市甚至超過200天。而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區域內城市聯片發展,受大氣環流及大氣化學的雙重作用,城市間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明顯。
研究數據顯示,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濃度受外來源的貢獻率達30%~40%,氮氧化物為12%~20%,可吸入顆粒物為16%~26%,區域內城市大氣污染積累過程呈現明顯的同步性,重污染天氣一般在一天內先后出現。
而以目前的大氣環境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對當地環境質量負責,采取的措施以改善當地環境質量為目標,但這種“各自為戰”的方式,難以解決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
探索:區域聯合保障空氣
為保障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空氣質量,華北六省份、長三角三省市和珠三角地區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領導小組,簽署環境保護合作協議,編制實施空氣質量保障方案,進行了區域聯合的探索。
2008年,為確保北京奧運會空氣質量達標,經國務院批準,環境保護部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6省(區、市)以及各協辦城市建立了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監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北京市空氣質量達標率為100%(其中12天達到一級標準),創造了近10年來北京市和華北地區空氣質量最好水平,兌現了奧運會空氣質量承諾。但是奧運過后,這種臨時性的聯合防控措施隨之解除。
方向:大氣治理走向區域聯合
2010年5月,環保部等9部門出臺《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指導意見的通知》,首次提出我國將在重點區域開展大氣聯防聯控工作。
重點區域是指我國經濟活動水平和污染排放高度集中的區域,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及遼寧中部、山東半島、武漢及其周邊、成渝等12個重點區域。這12個重點區域占全國12%的國土面積,卻集中了全國近42%的人口,產生了近67%的經濟總量,消費了42%的煤炭,單位面積污染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4—3.5倍。
“新國標出臺,將讓大氣治理走向區域聯合。”一位接近環保部的專家稱,目前環保部已初步擬好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規劃,已征求兩次意見,今年上半年有望出臺。如何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一些學者、專家給出建議。
建議:
建立區域聯席會議制度
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跨省區域,成立由環保部牽頭、區域內各省級政府領導參加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領導小組,其他城市群成立由主管省級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區域內各地區輪值召開年度聯席工作會議,通報聯防聯控工作進展,研究制定下一階段工作目標、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
重大項目環評區域共商
加強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環保部組織對京津冀、長三角、成渝開展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其他城市群由省級環保部門組織開展,確定重點產業發展規模與布局。對區域大氣環境有重大影響的火電、石化、鋼鐵、水泥、有色、化工等項目,綜合評價其對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并征求相鄰城市環保部門的意見,作為環評審批的重要依據。
遇重污染事件及時預警
加強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大氣污染預警體系建設,建立區域大氣環境質量預報系統。建立區域重污染事件應急預警,構建區域、省、市聯動一體的應急響應體系。出現區域重污染事件時,及時啟動應急預警,實行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源限產,建筑工地停止土方作業、機動車限行等緊急控制措施。
區域通道上設立監測點
強化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在已有城市監測網基礎上,各省(區、市)建設3個及以上位于城市建成區以外地區或區域輸送通道上分布均勻的監測點位,所有監測點位對包括PM2.5等開展全指標監測。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