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唐孝炎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談聯防聯控 需要政府層面介入
記者:修訂后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可以說更嚴格了,標準的嚴格,是否會深化減排,倒逼經濟結構調整?
唐孝炎:新國標的修訂,上了國務院的常務會,這是從來沒有過的,表明國家的重視。我認為,這對環保來講,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抓住這個機遇,我們可以做很多事。用更嚴格的標準倒逼經濟結構調整,這也是環保部急于出臺標準的原因之一。環保部沒有權力控制政府其他方面的行動,現在只有在環保方面加壓,加了壓力后,別的地方總得動一動。
記者:最近,針對PM2.5和臭氧的治理,環保部正在研究制定《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規劃》。這個情況您了解嗎?
唐孝炎:聯防聯控規劃制定我沒參加,但是要搞區域聯防聯控,還是2010年初,我們十幾個院士寫信給溫家寶總理,當時也是環保部的動議。
其實大家意識到大氣區域問題,也是從對PM2.5的研究開始。因為PM2.5、臭氧,基本都是二次污染物,并且PM2.5是比較長壽命的,輸送得也比較遠,所以區域性問題也就突顯出來了。2010年初,我們寫信提出區域聯防聯控。
記者:在規劃的制定過程中,有人提出建立“大氣聯防聯控聯席制度”,以及對重大項目“環境影響會商制度”,對此,您怎么看?
唐孝炎:大氣聯防聯控聯席制度是首要的,因為大氣問題是區域性的,但是要把這個區域做到非常好的協調機制,還很困難。
每個省份的經濟發展規劃都是各個省份自己做的,即使由環保部出面協調,也只能協調環保措施,不能協調它的經濟發展規劃,協調它的產業結構。這里面牽涉的因素,單靠環保一家做是做不了的,環保部沒有權力去影響別的部門,必須要在國家這個層面,對于地區來講,也必須是在政府這個層面。
建立重大項目環境影響會商制度也很好,但實施起來與聯席制度存在同樣的問題。
談奧運經驗:把對天氣的應對常態化
記者:您是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專家組的組長,奧運期間在大氣控制方面有什么經驗是我們可以借鑒的?
唐孝炎:一個最主要的是在不利天氣系統下應急措施的采取,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很多污染源都停了。奧運期間,是把所有的力量都動用起來了。氣象方面,把非常有經驗的專家聚集到一起,每天都要進行會商,環保部也花了很大力氣。
比如奧運第一天的開幕典禮,那一天的天氣非常危險,2008年8月7日會商的結果是:8月8日開幕的那一天,天氣系統是很糟糕的,靜風。那時候很多媒體記者問,8日還開得成開不成,要不要延期,可是中國人很堅決,回答說“我們不會延期”。
“不會延期”這一句話是很簡單的,但實際上底下動作是很大的。環保部出動了6000多督查員,到北京及周邊地區對污染源進行督查控制,嚴格地管理電廠,另外山西把焦化廠全部都停掉,這樣一直緊張到8月8日上午,才有把握說,開幕式可以了。
記者:但這畢竟是重大活動期間,平時很難有這種力度。
唐孝炎:對,奧運后,這種制度就結束了。目前,我們不能把GDP和城市化率降下來,所以,就得想辦法,用外因來控制內因。在污染源不能立刻削減下來的情況下,那么就利用控制天氣系統,根據對天氣系統的了解,來控制哪些污染源在什么情況下應該削減。這個我已經建議多次,就是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把這種臨時措施再利用起來,讓它常態化。
記者:怎么做到常態化?
唐孝炎:所謂常態化,就是對天氣系統做進一步的研究,弄清楚天氣系統和污染源排放的關系,某一個天氣系統下,哪些污染源是主要貢獻者,另一種天氣系統下,又是哪些污染源是主要貢獻者。天氣系統不同時,重點控制的污染源就要不一樣。
記者:這是否和建立重大污染天氣應急預警機制是一個道理?
唐孝炎:我不贊成應急這兩個字,我說的是要常態化。應急是在什么狀態下呢?就是90%以上天氣是達標的,沒什么問題了,只有不到10%的天氣會出現問題,那么應一下急。
你現在20%~30%的天氣都不好,你應什么急,不能叫應急了,就要認真對待,把每種天氣系統和哪種污染源的關系都搞清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