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來看,無論技術還是光伏發電成本都沒有給多晶硅價格持續走高提供支撐,即便“雙反”獲批,也難以扭轉多晶硅價格長期走勢;所以,上游企業無需通過“雙反”申請,促使多晶硅價格持續回升。
不論是作為對美國商務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相繼發起針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產品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的一種回應,亦或僅是巧合,去年11月25日,我國商務部已公開發布了“對美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扶持政策及補貼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的部令公告。
時隔3個月后,媒體對美國“雙方”調查的關注已不如從前,在過去一年中飽經滄桑的光伏業也漸漸展現出了回暖的態勢。
然而,就在這一切看似風平浪靜之時,根據媒體報道,作為光伏產業鏈上游的多晶硅環節,洛陽中硅、江蘇中能、陜西天宏、賽維LDK等4家企業已于1月下旬向中國商務部正式提交了申請,要求對美國產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目前,這一消息已得到了包括4家企業在內的相關權威人士證實,江蘇中能某不愿具名的高層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我們這也是為了配合下游光伏同行,是對美國‘雙反的反制行為”。
但相對于此,處在光伏產業鏈下游的硅片、電池、組件廠商卻似乎并不“領情”,在他們看來,“若中國商務部真的采取貿易手段制裁美國多晶硅企業,勢必將減少這些企業原材料供應的選擇性,從而增加生產成本”。
如此看來,光伏產業上下游觀點的不統一,叫人難免發出疑問,這究竟是一次團結一致的對外宣戰,還是一場圍繞多晶硅價格展開的暗戰?
賽維LDK的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雖然表示對此并不了解,卻也介紹,“由于我國集中了約全球67%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產能,加之我國國內生產的硅片(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原材料)技術、質量日益提升,未來,國內的硅片將較國外的硅片更具競爭優勢”。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上游企業無需通過“雙反”申請,促使多晶硅價格持續回升。
多晶硅企業期待價格回暖
曾幾何時,受光伏產業聲名鵲起,相關概念股遭遇市場爆炒的影響,作為光伏組件主要原材料的多晶硅價格一度上漲至500美元/公斤的天價。然而好景不長,自2008下半年開始,多晶硅價格掉頭向下,2011年更是加速下跌,如今已至30美元/公斤下方。
此后,正如人們知曉的那樣,過山車般的價格浮動對光伏產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特別是那些曾迫于原料成本壓力,攜巨資投入成本優勢明顯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的企業(太陽能電池主要分為多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兩種,而在薄膜電池的三種技術路線中,除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需要一定多晶硅原料外,碲化鎘、銅銦鎵硒則不需多晶硅),在遭遇隨之而來的多晶硅價格“跳水”后,又令他們再次陷入了尷尬境地。
除此以外,如今已至30美元/公斤下方的多晶硅價格更嚴重制約了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的發展,甚至威脅到他們的生存。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