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券商分析師表示,“我國多晶硅需求依靠進口居多,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首先是,國外多晶硅產能較國內大。其次,在產能與技術的共同作用下,國外多晶硅生產成本一般在20-30美元/公斤的范圍內,較國內更具成本優勢”。
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中國的多晶硅進口量在5000噸以上,其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美國的企業。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高層也證實了這一狀況的存在,他介紹,“在多晶硅產能方面,國外明顯較國內更大,因此也意味著國外多晶硅較國內更具成本優勢”,此外“國內多晶硅的生產成本約為35美元/公斤,然而目前多晶硅均價已降至30美元/公斤以下。這造成大批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停產甚至倒閉。因此,這些企業對多晶硅價格的回升是十分期待的”,他補充道。
下游“反對”雙反美產多晶硅
對于我國4家多晶硅企業向商務部提交“對美國產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申請,究竟是出于對美國“雙反”調查的反制目的,還是出于促進多晶硅價格回升的考慮,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硅片、電池、組件等下游生產商均表示“不便評價”。
雖然如此,一些光伏下游企業卻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示了對4家多晶硅企業向商務部提交“對美國產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申請的“反對”。
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特別助理、法律顧問陳卓此前就曾透過媒體表示,在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期間,美國當地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實際上是在積極幫助中國企業游說美國政府的。
接近美國“雙反”調查的中方律師也介紹,在美國,像MEMC這樣的多晶硅巨頭比中國企業還積極,他們在不斷游說美國政府,希望不要立案。“人家一直在幫著中國的光伏企業說話,而國內則為了反制,拿多晶硅開刀,那么那些友好的企業一并遭殃,到時候中國光伏行業和美國光伏行業就真正對立起來了。”該人士說。
上述券商分析師介紹,“2012年春節后,進口多晶硅及硅片價格有回溫趨勢,國產多晶硅報價個別企業上調了10%。其原因主要是,人們預期在德國政府光伏補貼下調前,會出現新一輪搶增安裝量,這將有利于第一季多晶硅需求熱度的維持”。
但與此同時,正如接近賽維LDK的相關人士所述,“2012年1月起,太陽能市場已經開始明顯地回升,一線和二線太陽能企業都出現訂單量和生產能力利用率雙雙提高的利好情況。太陽能產品價格一直在穩步上漲”。
“那些幾乎覆蓋光伏全產業鏈的巨頭企業,更希望多晶硅價格下降,相較生產多晶硅,其光伏組件產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該券商分析師補充道。
此外,他還特別指出,“長遠來看,無論技術還是光伏發電成本都沒有給多晶硅價格持續走高提供支撐,因此,即便商務部最終批準了此番‘雙反申請,也難以扭轉多晶硅價格長期走勢。更何況,考慮諸多因素,商務部否決這一申請的可能更大。所以,上游企業無需通過‘雙反申請,促使多晶硅價格持續回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