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在歷經2009年的高漲和2010年的蕭條之后,2011年開始轉入一個寂靜與冷清的時光。這兩年,盡管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有了國家扶持的利好政策,搭上了太陽能家電下鄉的快車,但因為太陽能企業盈利模式單一守舊,宛如一葉高懸空中的風箏,政策高溫一過就如斷線一般直線飄落。大多數太陽能企業的盈利模式內容大致一樣:規模化+同質化生產+低價競爭+高成本的營銷=低溢價收益。
這種結構的盈利模式,導致太陽能企業陷入了一種盲動下高擴張帶來的巨大虧損或潛虧的狀態。在2008年,筆者就直言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將面臨洗牌的巨大陣痛,但2008~2009年,卻是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受政策青睞的高漲期,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市場的相關領導不無自豪地沉浸在數字的光環中: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擁有5000多家企業,產值高達600億元……
一個品類高達5000多家企業,這無疑是一個企業數量嚴重過剩而無序經營的行業。企業數量過剩,自然進入一種單一追求規模化增長,并不斷靠低價格驅動市場的窘境:產品偷工省料,工藝品質不高,品牌費也大部分取消,企業在終端拼價格、拼贈品、拼會議營銷圈錢的做法陷進了一個怪圈。不做品牌,產品銷量下降,就靠降價促銷,降價促銷利潤減少,就讓產品偷工省料,更沒錢做品牌,不做品牌產品就賣得少,賣得賤,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而大量傳統制造企業涌入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盲目投資一哄而上,整個產業缺乏品牌意識,過分追求短期利益,使得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整體處于小、散、亂的狀況。更有一些企業在下鄉投標上弄虛作假,用低價劣質產品蒙騙消費者。也有一些太陽能品牌企業靠這個管、那個管的概念在欺騙經銷商和消費者,導致太陽能熱利用行業信譽危機凸現。
太陽能熱利用產業面臨的陣痛是巨大的,而最終出路是戰略模式的根本轉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面臨的轉型有三個方向。
一是從盲動化向戰略化轉型。就拿浙江、江蘇兩大太陽能產業群來說,這兩地產業集群擁有中國太陽能產業65%以上的企業。但是大多數太陽能企業是沒有企業戰略規劃的,一切憑感覺在盲目或者跟風經營。這種經營現狀必將導致企業經營目光短淺。太陽能企業要學會做戰略規劃,要有一個3~5年的中期規劃,并嘗試做10年、20年的戰略規劃。通過做戰略規劃,才能更客觀、更理性、更前瞻地認識產業、認識企業自己,知道自己如何發展。從一些2009年盲目進入太陽能產業的中小企業來看,當時就缺乏戰略眼光,看不到二三年后的產業殘酷競爭。在做好中期戰略規劃后,企業應建立自己的戰略支持組織,配備相應的戰略資源,構建支持戰略實施的盈利模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