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聚成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下稱“聚成”)董事長劉松琳,這位年僅29歲的“80后”企業家,流露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與厚重。
憑借“培訓超市”模式,聚成在短短兩年內躍升為企業培訓行業的“老大”,并于今年4月成為企管培訓市場上首家獲得風險投資的企業,這樣的發展速度連劉松琳都覺得有些意外。
2003年與培訓師羅恩、周嶸等人共同創辦聚成的時候,劉松琳還是培訓行業的門外漢,現在已能侃侃而談。在聚成,劉松琳基本不講課,他的角色更像是一個資源整合者。
和君咨詢將聚成的商業模式稱之為配電盤模式,也有人說聚成模式更接近國美蘇寧,或是互聯網。這些模式類似的地方是:上游整合資源,下游整合客戶,中間用配電盤把上下游配起來。像國美蘇寧一樣,聚成通過渠道與規模優勢采購優質的師資,然后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給所有的客戶。
正是這樣一種模式,讓聚成近幾年的增長率幾乎都在100%以上,而行業的增長速度卻只有30%左右。
聚成:企管培訓大鱷的成長史
□贏周刊記者陳純麗
以學習卡為核心的“培訓超市”
低價格背后的盈利秘訣是捆綁銷售。
創辦聚成,已是“富二代”劉松琳的第四次創業。但只有這一次,讓他感到“這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業”,不僅僅是因為這樣的行業能讓16歲便輟學創業的他自學成才,還因為培訓行業背后巨大的市場空間。
“目前行業規模保守是一千億左右,聚成僅做到了不到百分之一。”劉松琳說。
2003年6月,南下深圳闖蕩的劉松琳與培訓師羅恩、周嶸等人共同創辦了聚成。劉松琳以一百萬元資金入股,擔任董事長,負責財務與管理;羅恩與周嶸則以技術入股,負責運營和銷售。
彼時,管理培訓市場還處于“123”的階段,即“一個老師,兩個助理,三臺電話”便可進行培訓,但這種作坊式操作不具備規模,課程收費也異常昂貴,每場都要5000元甚至上萬元。
而公司老板多是張三豐式的人物,自封“武林宗師”,帶的助理又如張三豐的徒弟,大都不懂得市場營銷與團隊銷售,常出現“學生找不到老師、老師找不到學生”兩頭斷層的情況,所以培訓行業并不景氣。
劉松琳常思忖,從客戶的角度出發,怎樣才能將企業的培訓成本降低,讓更多的人能參與培訓?一方面客戶希望便宜,培訓成本能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希望方便,能夠靈活安排培訓時間。
“為何不能像超市那樣,又便宜又可以自由選擇呢?”在與羅恩、周嶸的頭腦風暴過程中,“培訓超市”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并以學習卡為載體,將培訓課程進行捆綁銷售。
客戶只要購買一張學習卡,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一年之內不限時間、不限次數自由選擇培訓的課程,一張卡還能供多個人使用。而學習卡的價格從8000元到十幾萬不等,如此下來,企業單次培訓費用,整整比當時的同行便宜了九成。
如此低的價格進行銷售,讓聚成頓時陷入爭議的漩渦中,有人甚至稱聚成是騙子公司。實際上,低價格背后的盈利秘訣是捆綁銷售。
邀請郎咸平、曾仕強這樣的名師對企業老板進行授課,成本過高可能導致虧本,但是針對員工的培訓項目則只需要成本較低的普通講師,將這兩類進行捆綁銷售,就能填補邀請名師授課的虧空,既能保證低價又能保證利潤。
而對客戶來說,學習卡的靈活性比較大。聚成匹配的課程品種比較豐富,可以選擇的項目較多如精品課程、領袖之道等等,搭配使用不擔心卡里的錢用不完。“就像酒店一卡通,除了住宿,還能到酒店的健身房、SPA館、理發廳等進行消費。”劉松琳介紹說。
這一模式吸引了眾多亟需充電的管理人員,聚成的會員發展至6萬多家,業務銷售額也由初期幾百萬元直線上升至6億元。而聚成后續產品的客戶,有99%是來自學習卡的客戶。
渠道為王堅持直營
聚成在早期沒有資本也沒有品牌的情況下,只能盡量地建渠道整合資源。而一旦擁有強大的渠道與廣泛的布點,自然就會形成一個門檻,讓后續者很難再超越。
“培訓超市”的模式推出后,照搬聚成模式的效仿者眾,連宣傳畫冊與課程排列都如出一轍,卻很少有企業能夠做得很大。這與聚成強大的渠道終端不無關系。
培訓業內,企業往往是在某個區域各自為政,而聚成在全國有60多家分支機構,目前還在持續的擴展當中。在劉松琳看來,與傳統的培訓模式如清華、北大、長江、中歐等有資本有品牌的商學院相比,聚成在早期沒有資本也沒有品牌的情況下,只能盡量地建渠道整合資源。而一旦擁有強大的渠道與廣泛的布點,自然就會形成一個門檻,讓后續者很難再超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