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內的節能服務公司將增加一倍,也就是說,2011年合同能源管理市場將大規模開啟。”坐在會議桌的那頭,中節能環保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武不停地用兩手比劃著一個大大的圓,他試圖向記者表述,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看中了這塊大到無法估算的節能市場,并且這其中不乏能源巨頭。
話出有因。
作為第一批接觸合同能源管理,并作為國內第一批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項目評估組負責人的曾武對這個市場可謂了如指掌。他是這樣解釋的,合同能源管理雖然上世紀90年代后期就引入中國,卻一直苦于沒有政策支持,直到近期一份名為《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公布。“第二批節能服務公司的申報審批工作正在進行,這批有三四百家,加上第一批通過審核備案的五百家左右,一共將達到近千家公司。”
的確如此,2011年伊始,各能源巨頭也紛紛傳出成立節能事業部的消息。但是,也不得不讓人深感詫異,沉寂了十年的合同能源管理,緣何突遭井噴?而這多出一倍的公司僅僅是由于這一份通知?
“是商機。哥本哈根的承諾給節能市場注入了力量,市場有多大?這是無法估算的。舉個例子,作為成熟技術之一的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現在改造了600條,一共是1000條,還有400條沒有改造,改造一條一般需要資金3000萬至5000萬元。而這只是一個行業的一個技術,水泥不一定只是余熱發電,可能還有新的技術出來,而且需要改造的又不僅僅是水泥,還有鋼鐵、電廠、化工、煤炭等,上面說的只是工業節能,還有建筑、市政。”鄭大衛想用具體的數據來說明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但不得不承認很難表述清楚,只能讓記者自己去想象。作為浦發銀行[13.24 -2.72%]投行業務部主管,鄭大衛近期成了空中飛人,被各地邀請去洽談綠色信貸業務。
曾武的表述似乎更清晰:“形成1噸標煤的節能能力至少需要投資2000元,據預測,在目前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下,技術節能潛力有6億噸標準煤,要挖掘這些節能潛力,節能投資需求達12000億元。當然不是所有的技術節能都是通過合同能源管理這種模式實現的。”
如此看來,面對一個可能上萬億的市場,“國內節能服務公司將增加一倍”的論述就顯得不那么突兀了。然而,緊跟而來會是什么?很可能是一場行業大洗牌。
2011年會突圍嗎?
近兩年才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的合同能源管理,其實已運行十多年之久。
引進之初的中國正處于從計劃向市場體制轉型的過程,過去節能工作基本上是計劃主導。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計委設置節能計劃局,負責國家重大節能措施專項資金的管理,后改組成立國家能源投資公司節能公司,這也正是中國節能集團的前身。
“向市場經濟轉型后節能工作怎么辦?”曾武說,要想真正理解合同能源管理,理解2011年市場大規模放開的含義,不得不回顧那段歷史。
應該說1998年是分割點。1998年之前,國家財政拿一部分資金,銀行配套一部分,幾家主要商業銀行均設置節能專項貸款額度,但是節能貸款計劃并不掌握在銀行手里,而是國家能源投資公司節能公司來主導,節能項目申請貸款必須有計劃,銀行才能放貸。轉型時,當時的國家經委(現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共同籌劃和組織實施了“中國節能促進項目”,目的是把國外立足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節能投資新機制引入中國,這個新機制就叫合同能源管理,英文為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簡稱EPC,其實質就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業務方式。曾武說,引入的目的是解決中國轉型后節能工作怎么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