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即將繪就中國“十二五”發展藍圖。
可以預見,未來五年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我國發展中面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十個主要問題,包括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等。這些難題亟待破解。
資源環境約束強化:1/4居民沒有清潔飲用水
隨著經濟總量擴大,我國能源、淡水、土地、礦產等戰略性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帶來水質、大氣、土壤等污染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國家發改委相關報告稱,我國能源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我國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照目前探明儲量和開采利用能力,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剩余可采年限僅有15年和30年。延續當前發展趨勢,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總量將達到50億噸標準煤,原油對外依存度將上升至65%。目前常規能源和重要資源進入高價時代已不可避免,我國能源需求總量快速增長的局面難以根本改變,決定了我國能源資源約束將日益增強。我國70%多的國土不適宜和較不適宜大規模工業化、城市化的開發利用,土地等稀缺資源的約束也將強化。
我國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森林覆蓋率只有18.21%,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全國26%的地表水國家重點監控斷面劣于水環境V類標準,62%的斷面達不到III類標準,近岸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東海已呈重度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一些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功能嚴重退化。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環境污染嚴重,人民面臨的生存環境比較惡劣,“1/4的居民沒有清潔飲用水,1/3的城市居民不得不呼吸污濁的空氣,經過環保處理的垃圾不到20%,大量人口暴露在嚴重污染的大氣、水體和土壤環境中”。近幾年我國重特大自然災害頻發,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生態環境不僅影響到發展,而且威脅到人民生存。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撰文表示,“過去講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國情,現在講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已成為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
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因此呼吁,必須樹立更加強烈的危機意識,全力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十二五”為數不多的約束性指標中,預計包括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投資消費關系失衡:居民消費率8年降低11.1個百分點
居民“沒錢可花”“有錢不敢花”和“有錢不好花”同時并存,支付能力不足與消費意愿不足同時并存,有效需求不足與有效供給不足同時并存,成為制約我國內需驅動型增長和經濟長期平衡發展的重要原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份報告說,2000年-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從46.4%下降到35.3%,降低了11.1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1.4個百分點。1978年-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增長了9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實際增長9.2%,相對于期間G D P累計增長14倍和年均增長9.8%,消費增長明顯偏慢。
我國居民消費不足、儲蓄率偏高,存在發展階段、人口結構、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還在于居民總體收入水平偏低、分配格局不合理、產業結構層次低、城市化質量不高、政府轉變職能不到位和公共服務不足、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水平低。
由于消費需求相對不足,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投資拉動。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已相當高,進出口總額已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2/3。當世界經濟動蕩、外需萎縮時,國內市場空間有限,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產能過剩凸顯、投資效益下降、金融系統潛在風險加大等問題難以避免。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邵善波表示,堅持擴大內需已成為“十二五”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要實現國家提出的“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目標,關鍵要解決一系列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問題,比如要著力解決好提高居民收入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消費能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