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機制障礙仍多:重點領域改革進入“深水區”
目前改革已進入全面攻堅階段,繼續深化改革觸及深層次的利益調整,復雜性和艱巨性明顯加大。
國家發改委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諸多不協調、不可持續、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矛盾和問題,根源在于體制機制的不完善,既有舊體制遺留問題,又有新體制發育中出現的問題。目前改革已進入全面攻堅階段,繼續深化改革觸及深層次的利益調整,復雜性和艱巨性明顯加大。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表示,推進醫改和教改,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促進教育公平和推進素質教育,創新辦學體制和考試招生制度,還有很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需要解決,只有加大改革力度,才能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和醫療事業。
專家分析,國有企業改革、行政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以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方面的改革都需要向“深水區”推進。以行政體制改革為例,大部制改革如何堅定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等體制如何探索,行政問責制如何加強,政企如何進一步分開,政府績效評估如何完善,一系列問題都待“十二五”交出答卷。
觀點
代表委員:央企“紅利”要更多直接造福國民
央企向國家上交的國有資本收益即“紅利”太少,一直廣受詬病。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表示,“十二五”時期要從“國強”向“民富”轉變,要讓全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作為共和國“脊梁”的央企責無旁貸,應該上交更多“紅利”直接造福國民。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邵善波表示,近年來,內地居民占國民收入分配的比例逐年下降,政府收入和企業收入則呈快速上升趨勢。根據國資委公布的統計數據,到2010年底,全部122家央企資產總額達到24.3萬億,凈資產9.5萬億,凈利潤8489.8億元。央企多交“紅利”,有利于使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為合理。
而實際情況是,央企上交的“紅利”一直太少。媒體報道,從2006年開始,央企向國家上交的“紅利”累計只有1371億元。國資委統計數據表明,2010年,央企利潤總額約1.13萬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為5621億元,但測算的國有資本收益僅600億出頭,2009年國有資本收益更只有315億元。央企上交“紅利”的比例也一直畸低,2011年開始提高了相關比例,最高的上交比例也只有15%。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演員、國家京劇院表演藝術家鄧敏認為,央企憑得天獨厚的優勢賺了很多錢,有些壟斷企業無疑存在暴利,這些利潤如果都只是拿去央企自己發展,拿去讓央企職工享受高工資高福利,這對國民是不公平的,老百姓會覺得你央企不僅對我毫無好處,還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央企是全民所有,央企發展的成果也理應更多讓全民共享。
一些代表委員呼吁,央企應承擔更多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向國家上交更多“紅利”。這些“紅利”雖然不能直接發給老百姓,但可以更多地直接用于改善民生。“十二五”時期國家要努力在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很多方面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大幅增加民生投入,央企多交的“紅利”可以為此提供更有力的財政保障。
在央企上交“紅利”問題上,需要進一步增強透明度。每家央企每年賺了多少錢、上交了多少“紅利”、上交的“紅利”花到什么地方去了,應該給公眾“曬一曬”,給老百姓一本明白賬。央企實實在在多交“紅利”造福百姓了,也好讓老百姓對央企的貢獻看得見摸得著。央企也可在社會監督之下,不去盲目投資鋪攤子,不去大手大腳亂花錢,一些不合理的高福利高待遇也可調低一點,更好地促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黃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