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年,是我國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順利實施的5年。摒棄重速度輕效益、重財富增長輕民生投入的傳統發展方式,把結構的優化、效益的提高、發展的可持續、成果的共享放在突出位置,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亮點。而減排任務的圓滿完成,為這一轉折添上了重重的注腳。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的同時,著力控制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能減排的力度世界少有。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實踐
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在京召開。會場外,北京城黃沙漫天,會場內,代表們態度凝重、神情堅毅。此時,距離我國提出兩項減排指標僅僅一個月。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鏗鏘有力的承諾言猶在耳:提出這兩個約束性指標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能改變,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實現。
總理的勇氣令人感佩,畢竟,那時我國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減排開局。
“十五”后3年,我國出現了單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上升的趨勢。全國單位GDP能耗上升了9.8%,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上升了32.3%和3.5%。最終,我國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大多超額完成,但環境保護的指標沒有完成。
5年來,在減排目標倒逼之下,各地紛紛采取上大壓小、減量置換、限期淘汰等措施,促使能耗高、排放大的企業退出市場。電廠脫硫、城鎮污水處理等重點工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火電脫硫優惠電價、節能發電調度、以獎代補、綠色采購、排污權交易試點等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開始實施。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十一五”期間,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2.45%和14.29%。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凝聚了環保部門艱苦卓絕的努力。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的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表示,污染減排取得突破性進展,標志著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環保工作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