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9.1%,并以能源消費年均不到7%的增速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11.2%的增速。實踐證明,污染減排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扭轉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能源消耗強度和污染物排放大幅上升的勢頭。
很難想像,如果中央沒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減排,我國現在的發展空間將被擠壓到何種程度;如果各地沒有咬定減排不放松,我國的環保形勢又會惡化到何種地步。
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十二五”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設定為7%。之前,廣東、浙江等地已相繼調低了“十二五”GDP增速目標,而主動“轉型”較早的上海,甚至還取消了對區縣負責人的“GDP排名”考核。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要把發展和所取得的成果用到民生上來。
與GDP指標的弱化相對應的是,“幸福感”頻頻出現在今年各地“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代表委員們紛紛呼吁,要推廣綜合性考核指標,特別是體現效益、環境和人民生活的指標,讓考核機制真正發揮“促轉變”指揮棒作用。
什么是幸福?對于城市里的居民來說,仰頭能看到藍天就是幸福;對于住在河邊的農民來說,能彎腰喝上一口干凈的河水就是幸福;對每一個人來說,能吃上放心的食品就是幸福。衡量幸福的標準有許多,其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環境。要讓人民生活更幸福,首要的是要保護好環境,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
在“十一五”減排指標提出之時,曾有人質疑,僅僅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這兩項污染物的下降,能對改善環境質量起到多大作用?5年間,我國環境形勢的變化足以令人信服。
正是因為那份沉甸甸的減排承諾,各地開始走出“唯GDP”的認識誤區,變被動為主動,“寧愿現在慢一點、難一點,也要通過減排脫胎換骨,為未來發展積蓄動力。”
“十一五”期間,貴州拒絕了總投資近60億元的42個“兩高一資”項目;江蘇制定了范圍更寬、標準更高的落后產能淘汰目標,主動承擔更多淘汰任務;山東在國家下達節能減排指標的基礎上,主動加壓……
在污染減排機制的倒逼下,環保的調控、促進和優化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一系列關系民生的環境問題迎刃而解,一些地區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根據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監測,2009年,良好天數為292天以上的城市比例,由2005年的69.49%上升到95.69%;地表水國控斷面劣Ⅴ類水質比例由2005年的26.1%下降到20.6%。
站在新起點,迎接新挑戰。陽春三月,當明媚溫暖的春光驅走數年不遇的寒冬,來自各地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肩負著人民的厚重囑托,細心制定關系人民福祉的保障措施。“十二五”期間,人們共同期待減排的成就更加輝煌,古老的中國大地將展現出一幅美麗和諧的圖景:在藍天白云的掩映下,勤勞善良的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