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1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聯合對外發布醞釀多時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以下簡稱《準入條件》),明確了多晶硅項目的規模、能耗等關鍵性指標。此舉將提高多晶硅行業的準入門檻,并加速淘汰國內落后產能。
事實上,伴隨著2010年以來光伏產業的復蘇,上市公司再掀光伏產業投資熱潮。在此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和機構人士在采訪中表示,位于行業上游的多晶硅生產優勢企業和光伏全產業鏈生產商基本符合《準入條件》,而下游電池生產廠商未來受多晶硅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可能加大。
隨著產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各方圍繞著多晶硅產能是否過剩的爭論從未停息。按照《準入條件》規定,新建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并且在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出臺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原則上不再批準。
然而,與“過剩論”相悖的是,2010年中國進口多晶硅數量創下歷史新高。中國海關統計顯示,2010年前11個月中國已累計進口多晶硅高達4.19萬噸,創歷史新高。其中11月進口多晶硅量6153噸,同比增159.8%,環比增45%,也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一些國際多晶硅龍頭大廠的訂單已排到2013年。
產能過剩之爭
“目前多晶硅行業出臺這樣的政策是必須的、也是合理的。”中投研究所研究員李勝茂表示,政策出臺有助于淘汰眾多落后產能,促進中國多晶硅光伏行業綜合競爭力提高,尤其是利好大型多晶硅企業。國內多晶硅進口增加則主要是因為國外多晶硅質量穩定、品質高,同時國內企業為了鎖定成本而簽署了大量長線訂單。這正說明國內多晶硅行業存在結構性供應問題。
而反對產能過剩觀點的人士則表示,2009年下半年國務院和工信部先后出臺的抑制多晶硅產能擴張的政策存在誤判。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下導致了國際上多晶硅需求下降是一種非常態狀況,不能作為判斷產能過剩的依據。另外,多晶硅是產線非常長,產能并不等于產量,即使是投產項目也不可能立即貢獻100%的產量,因此存在統計口徑的誤差。不排除一些大型多晶硅企業為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故意采用誤導信息排斥后者進入的可能。
瑞銀證券分析師牟其崢則透露,根據其2010年向各地太陽能協會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多晶硅原材料產能過剩論的觀點還不能成立。并且2010年12月份中國正式啟動了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這些都將增加國內光伏產品需求進而帶動多晶硅的需求。同時,中國的多晶硅自始至終未出現過剩情況。且中國一直在進口,還有40%的材料缺口,今后5年內國內多晶硅產量仍無法滿足需求。